大部分人只要違反了行政法規,就會被行政機關懲罰,但是法律并不是那么冷酷無情的,因為法律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教化那些犯錯的人而不是單純的處罰。所以我國行政法規根據現實情況規定了幾種免予行政處罰的情形。一起隨小編學習一下吧。
一、免予行政處罰的情形
免予處罰是指行政機關對雖有違法行為,但情節輕微,且經過批評教育后改正的違法行為人免予處罰的一種處理措施。
它與不予處罰的規定有本質的區別。不予處罰是針對違法事實不構成行政處罰意義的違法,本不應該處罰而不對行為人進行處罰的情況;而免予處罰是針對違法事實已構成行政違法而只是由于考慮到有特殊情況存在,如:情節顯著輕微等,不再科處行政處罰的情況。
《行政處罰法》規定:
免予行政處罰的情形。
第二十五條規定,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責令監護人加以管教。
未滿14周歲的自然人,在生理、智力上尚未發育成熟,還不具備了解自己行為的性質、意義和后果的能力,也不具備自覺地控制自己行為和對自己行為承擔責任的能力。所以,不滿14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責令其監護人加以管教。
第二十六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有違法行為的,不予行政處罰,但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時有違法行為的,應當給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七條規定,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處罰。
二、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情形
第二十七條還規定,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
(一)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脅迫有違法行為的;
(三)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
(四)其他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
綜上所述,行政法規中免予行政處罰的情形主要是針對那些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為或者根本不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人,他們屬于法律中特殊照顧的人,這就是大家所說的相對公平。如果一部法律只存在絕對公平,就說明這個法律是不合理的,是不會被人接受的。
行政處罰中當事人陳述和申辯時限是如何規定的
行政處罰決定書出錯如何糾正
治安處罰和行政處罰的區別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可以簽訂免息借款協議嗎
2021-02-21拆遷安置房的贈與協議有效嗎
2021-01-24江蘇對54家機構停止委托司法鑒定,超期怎么辦
2021-02-13交通事故如何處理及交通事故處理技巧
2020-11-25開車全責自己受傷怎么賠償
2020-12-21怎樣確定婚內債務各自承擔
2020-11-26合同中債權抵銷的要件是什么
2020-12-22超市雇員受傷責任承擔,由誰負責
2021-03-10一房多租詐騙15萬,一房多租構成犯罪嗎
2021-01-16工傷解除勞動合同有哪些賠償
2021-01-28社保能不能當作在某單位工作的證據
2021-02-23意外險的責任期限和保險期限有區別嗎
2021-03-12保證續保條款是什么
2021-02-09簽訂保險合同要注意什么
2020-12-03在哪些情況下保險公司也會拒絕賠付
2021-01-31交通死亡事故走保險流程
2021-02-26買了保險之后可以退保嗎
2021-03-05土地出讓金按照什么標準收
2021-01-05因高鐵拆遷房屋會不會有補償
2020-12-26拆遷房房產證辦理費用和方法是怎樣的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