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買賣合同中的欺詐可能出現在房屋買賣的任何一方,但實踐中,開發商一方更容易出現房屋買賣的欺詐。那么,房屋買賣合同中的欺詐怎么認定?房屋買賣合同中出現欺詐的怎么承擔法律責任?
房屋買賣合同締結過程中欺詐行為的認定
在商品房買賣活動中進行欺詐和惡意違約的要承擔最高至雙倍購房款的懲罰性賠償責任,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中的亮點。
上述規定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確定的,明確了雙倍賠償在商品房買賣糾紛中的適用范圍,防止其運用的任意性,對于正確維護開發商和消費者雙方的利益起到了一定作用。
實踐中,因惡意違約行為客觀性較強,較易審查和認定;而對于欺詐行為如何認定,實踐中審判人員的認識不一。筆者認為,上述司法解釋中的欺詐行為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對欺詐行為的規定。
根據上述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欺詐行為主要可以劃分為兩類:
即故意隱瞞真實情況和虛假陳述。在上述兩種欺詐行為中,虛假陳述是作為,客觀性較強,當事人舉證不易,但法院認定不難,在此不作論述。
對于故意隱瞞真實情況如何理解和認定,爭論很多。根據王利明教授的觀點(見王教授所著《違約責任論》有關內容),有義務告知對方真實情況而故意不告知,應認定為故意隱瞞,并提出認定故意隱瞞的關鍵是確定是否有義務向對方陳述真實事實。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從理論上為我們確認隱瞞行為,提供了簡明和可操作的規則。但王教授未對如何認定“故意”發表意見。筆者認為,按一般的理解,故意隱瞞顯然不包括不知道或因過失而未告知的情況。應該承認,存在由于過失而隱瞞真實情況的可能。
這就要求查明當事人的主觀情況,如是否知道或應當知道真實情況,結合法律是否確定其有告知此真實情況的義務,若均是確定的,而當事人未告知,并造成對方陷入錯誤認識,則可認定欺詐行為成立。
欺詐行為一般較難認定,但筆者認為,有關的法條上有“故意”二字,就應該如此理解和操作,查明不了,依法不予認定即可,但不能推定。
律霸小編為您整理房屋買賣過程中有關欺詐的問題。欺詐現象是會影響合同效力的,房產買賣中,希望交易雙方都嚴格遵守相關規定,確保交易順利進行。
商品房買賣的最新欺詐方式有哪些
防范開發商賣房欺詐的辦法有哪些,應該注意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加盟合同欺詐合同可撤銷
2021-02-19公司章程能否對召開股東會的通知方式進行規定
2020-11-10解約定金與違約金的區別
2020-11-24贍養費收入法院能查嗎
2020-11-27輕微撞車逃逸扣12分后多久能重考駕照
2021-01-07超出勞動仲裁時效不予受理,可以再上訴嗎
2021-01-19冷暴力婚姻要不要結束
2020-11-16500米以上建筑允許修建嗎
2021-02-28房屋中介合同違約金
2021-02-27北京無犯罪記錄證明怎么開
2020-12-03如何認定保險合同的效力
2021-03-05人身保險合同中止后可以繼續嗎
2021-03-12保險合同有哪些體現形式?
2021-01-06無證駕駛致人傷亡保險公司該不該賠?
2020-11-10林地承包合同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3-23農村空心房可以隨意拆除嗎
2020-12-02小產權房的房屋拆遷補償是怎么規定的
2021-01-15街道辦組織征地拆遷,簽補償協議,他們是合法主體嗎
2020-12-25拆遷轉戶口相關政策,拆遷轉戶口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25廉租房拆遷產權如何處理
20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