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買賣合同中的欺詐可能出現在房屋買賣的任何一方,但實踐中,開發商一方更容易出現房屋買賣的欺詐。那么,房屋買賣合同中的欺詐怎么認定?房屋買賣合同中出現欺詐的怎么承擔法律責任?
房屋買賣合同締結過程中欺詐行為的認定
在商品房買賣活動中進行欺詐和惡意違約的要承擔最高至雙倍購房款的懲罰性賠償責任,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中的亮點。
上述規定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確定的,明確了雙倍賠償在商品房買賣糾紛中的適用范圍,防止其運用的任意性,對于正確維護開發商和消費者雙方的利益起到了一定作用。
實踐中,因惡意違約行為客觀性較強,較易審查和認定;而對于欺詐行為如何認定,實踐中審判人員的認識不一。筆者認為,上述司法解釋中的欺詐行為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對欺詐行為的規定。
根據上述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欺詐行為主要可以劃分為兩類:
即故意隱瞞真實情況和虛假陳述。在上述兩種欺詐行為中,虛假陳述是作為,客觀性較強,當事人舉證不易,但法院認定不難,在此不作論述。
對于故意隱瞞真實情況如何理解和認定,爭論很多。根據王利明教授的觀點(見王教授所著《違約責任論》有關內容),有義務告知對方真實情況而故意不告知,應認定為故意隱瞞,并提出認定故意隱瞞的關鍵是確定是否有義務向對方陳述真實事實。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從理論上為我們確認隱瞞行為,提供了簡明和可操作的規則。但王教授未對如何認定“故意”發表意見。筆者認為,按一般的理解,故意隱瞞顯然不包括不知道或因過失而未告知的情況。應該承認,存在由于過失而隱瞞真實情況的可能。
這就要求查明當事人的主觀情況,如是否知道或應當知道真實情況,結合法律是否確定其有告知此真實情況的義務,若均是確定的,而當事人未告知,并造成對方陷入錯誤認識,則可認定欺詐行為成立。
欺詐行為一般較難認定,但筆者認為,有關的法條上有“故意”二字,就應該如此理解和操作,查明不了,依法不予認定即可,但不能推定。
律霸小編為您整理房屋買賣過程中有關欺詐的問題。欺詐現象是會影響合同效力的,房產買賣中,希望交易雙方都嚴格遵守相關規定,確保交易順利進行。
商品房買賣的最新欺詐方式有哪些
防范開發商賣房欺詐的辦法有哪些,應該注意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治安管理案件要立案嗎
2020-12-20驅逐出境的對象是誰
2021-01-30房屋買賣合同司法解釋
2021-02-24房產繼承協議書如何寫
2020-12-15依法不追究原則有哪些
2020-12-21國家賠償的范圍是怎樣的
2021-03-06非法集資是什么意思
2020-12-28怎么樣才能保護老字號
2020-12-02合伙企業的相關法條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020-12-17哪些婚姻關系視為無效婚姻
2021-02-21超市購物車需要1元才能用是否侵權
2021-02-09未成年給主播刷禮物、打賞有效嗎
2020-11-30事實收養是否能辦理公證
2020-11-22無效合同內部分承諾是否有效
2020-11-21銷售折扣合同中是否要約定折扣率
2020-12-29小產權房子能做抵押貸款嗎
2021-03-08大連住房公積金提取條件有哪些
2020-11-09住改非后,拆遷是按住房補,還是按商鋪補
2021-01-16勞務派遣工合同期滿是否解聘
2020-12-21勞務關系有哪些法律規定
202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