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訴權不同于實體權利。訴權一定程度上獨立于實體權利,具有訴訟權利和民事權利的人,未必是具有民事行為能力和訴訟行為能力之人。
二是訴權分為程序意義上的訴權和實體意義上的訴權。前者為形式訴權,即當事人提起訴訟或應訴的權利;后者是實體訴權,表現為當事人勝訴的權利。形式訴權是實體訴權得以實現的手段,實體訴權則是形式訴權的目的。從權利的角度看,一般情況下,訴權主體即為民事實體爭議主體,此種主體擁有的訴權必然具有完整的雙重涵義。但隨著商品經濟和民事訴訟制度的發展,訴權理論也進一步發展,程序意義上的訴權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和實體意義上的訴權相分離,可以由非實體權利主體行使,有學者將其稱為訴訟擔當,即民事權利或民事法律關系主體以外的第三人,對他人的權利或法律關系具有管理權,以當事人的身份就該法律關系所產生的糾紛行使訴權,判決的效力及于原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
三是司法實踐中,客觀上存在著訴權行使受阻的情況,如無人行使訴權,無法行使訴權,不知、不愿或不敢行使訴權等,為了維護公益,由檢察官代替當事人行使訴權來引發訴訟,并憑借審判權來實現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從理論上說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其次,國家民事權益殆于保護時,公益訴訟制度不違反訴權理論。國家擁有民事訴權。國家作為民事主體,它當然擁有實體權益,享有實體權益的救濟請求權,即國家民事訴權。作為國家民事訴權,它只能基于兩種原因產生:一是基于社會公眾利益的保護者和公法秩序的維護者的身份。侵害社會公眾利益或破壞公法秩序的行為,實際上己經損害了作為社會公眾利益的保護者和公法秩序的維護者的國家的根本利益。這種利益損害也是實體民事權益的損害,是一種抽象的實體權益的損害。二是基于國家利益尤其是國有資產的所有者身份。國有企業經營管理的財產受到侵害時,其真正的受害權利主體是作為所有者的國家,這種情形下國家應當享有訴權。而在國家民事權益殆于保護時,檢察機關應當行使民事訴權以保護公益。國家訴權必須由國家行使,但是一旦受阻,必須有一合法的國家機關擔此重任。這對于國有資產管理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理論上,國家訴權首先授予國有企業行使;但事實上國有企業不僅可能無法充分利用司法救濟權,反而會出現許多侵吞、轉移國有資產或慷國家之慨的現象。這就需要在其不行使或不宜由其行使訴權時,收回國家訴權,統一由一個法定的國家機關來行使以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在我國,這個最合適的法定機關就是檢察機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誣陷誹謗罪立案標準是什么
2020-12-08一般個體戶要預審多久
2021-03-01如何處理交通事故
2021-03-24解除合同的條件是什么,解除合同需要承擔什么后果
2021-02-09網絡借貸合法嗎
2021-01-02不繼承遺產可以不贍養嗎
2021-02-10房產解押需要什么材料
2020-11-10合同隱瞞真實情況是欺詐行為嗎
2021-01-30非法侵入住宅罪立案標準和犯罪構成
2020-12-14辭退發工資嗎
2021-02-28保險最大誠信原則是如何運用的
2020-11-21車主變更保險合同未改保險賠償案例
2021-01-12什么人可以不繳納失業保險費
2020-12-11肇事車駕駛員受傷保險理賠嗎
2021-03-25耕地的承包期是多長時間
2020-12-16農村土地承包法有些什么內容
2021-03-21返還土地出讓金的相關稅務怎么處理
2021-01-18新農村建設搬遷是否是自愿為原則的
2021-03-22住改非拆遷,國家有沒有統一的補償標準
2021-01-28陽江陽東區拆遷人民防空警報設施和報廢警報器、控制終端等設備審批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