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保法物權公示公信原則是什么呢,公示公信原則在物權法中的地位,擔保法物權公示原則有哪些呢,公示的概念有哪些呢,公示的起源有哪些呢,相關法律規定有些什么呢。
一、公示公信原則在物權法中的地位
物權法是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調整人(自然人、法人,特殊情況下可以是國家)對于物的支配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物權是權利主體直接支配財產(主要是有體物,在特定條件下也可以是權利)的權利。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物的權利;第二、物權是權利人直接享受物的利益的權利;第三、物權是排他性的權利。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其標的物的排他性的權利。依物權的這種性質,它當然具有優先的效力和物上請求權。各國規定的物權的種類,大概可歸結為以下幾類:第一、所有權;第二、用益物權;第三、擔保物權;第四、占有。物權的變動是物權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總稱。基于物權的性質,如果不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現物權的變動,必然糾紛不止,難以保證交易的安全,因此,民法上對物權的變動,就必然需要有公示原則和公信原則。
二、公示原則:
(一)公示的概念作為物權變動的原則,公示原則要求物權的產生、變更、消滅,必須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是因為物權具有排他的性質,其變動常有排他的效果,如果沒有一定的可以從外部查知的方式將其變動表現出來,就會給第三人帶來不測的損害,影響交易的安全。例如在房屋上設定抵押權,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表現出該抵押權的存在,那么,不知該抵押權存在而受讓該房屋的第三人就可能蒙受損害。因此,關于物權的變動,對于不動產以“登記”為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對于動產則以“交付”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以交付作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這與登記不同,交付沒有永久的公示力。這是因為動產物權變動不僅容易而且頻繁,無法以登記方法予以公示,只能用移轉占有這一手段來表現動產物權的變動。甚至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條件下,為保證交易的迅速進行,物權法上還有簡易交付、占有改定、擬制交付、指示交付等補充方式。可見,從經濟發展的需要看,交付足以作為動產物權變動的有效公示方法。
(二)公示的起源作為公示的方式,以保障交易安全為目的的不動產登記制度,是以12世紀前后德國北部城市“關于土地的物權變動須記載于市政會掌管的城市公薄上為起源”,其后不久,這一制度因德國大量的繼受羅馬法而在多數地方廢止,僅在個別地方略有采用。至18世紀,該登記制度在普魯士和法國抵押權中重新適用。從此以后,登記制度就在歐洲大陸各國被廣泛推行。法國抵押權采用登記制度,表明現代意義上的不動產登記制度正式誕生。正因為這樣,法國抵押權登記制度成為現代不動產登記制度的直接淵源。在我國法制史上,物權變動采用公示主義也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史書《隋唐》《食貨志》對此均有記載。自唐宋明清,到民國,公示的方法,不動產為“登記”,動產為“交付”。可見,我國歷史上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與前面談到的近現代各國的公示方法至少形式上沒出入。(三)公示的適用在物權的公示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動產的登記制度。不動產的登記是指登記申請人對于不動產物權的設定、移轉的專門的登記機關,依據法定的程序進行登記。如上所述,登記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交易安全,當事人因信賴這種公示而為一定的行為,如果登記或登記所表現的物權狀態與真實的物權狀態不相符合,或法律對此種情形無相應的措施,當事人一方也會因此而遭受損失。以登記為公示方式,它的準確率比動產交付要強得多,因為:不動產登記是國家行為,采用文字記載并有嚴格的程序,同時登記簿對社會公開,易于檢查,公示的權利與實際的權利相一致的幾率較高。因此法律賦予登記以公信力,使行為人可以信賴登記所公示的物權狀態去進行交易,而不必擔心其實際的權利狀況。①又據梁慧星先生所說,“物權變動的公示,指物的享有與變動的可取信于社會公眾的外部表現形式。”②這就把物權靜止的公示和運動的公示結合起來了,包括了物權變動前的物權享有的公示和物權變動的公示,而物權變動的公示事實上正是物權變動后的物權享有的公示。從而說明物權變動的公示,不過是下一次新的物權享有的公示,實現了動與靜在物權公示上的統一。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自古以來就是交付。即標的物占有的轉移。羅馬法如此,日耳曼法也是如此。近代以來,登記制度雖然廣泛應用,但動產物權的變動全部采用登記方法絕不可能。這是因為由于市場交易頻繁,如果動產物權的變動也采用登記方法,就必然與交易便捷的客觀要求相違背。正因為如此,動產物權的變動就不得不以占有為其公示方法,占有的所在即為動產物權的所在。因此我認為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登記不適用于動產物權。(四)、公示的效力物權變動公示的效力,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形成效力,也稱為公示的成立要件主義,這種立法主義主要為德國等國家所采用;另一種是對抗效力,也稱作公示的對抗要件主義,這種立法主義主要為法國等國家所采用。公示原則的定義依謝在全先生的觀點,“公示原則系指物權變動之際,必須以一定之公示方法,表現其變動,始能發生一定法律效果之原則”。③與之相類似,張俊浩先生也對公示原則做了如下定義,“公示原則,是指物權變動須以法定方式進行才能生效的原則。”④可以看出以上的定義事實上是將物權變動的公示方式作為物權變動的前提條件,不公示,則絕對不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也就是說,公示的效力就是發生物權的變動。物權公示的效力,自19世紀初歐洲大陸各國相繼掀起民法法典化的編篡運動以來,不動產登記、動產交付的公示方法即迅速被世界各國普遍采用,但對于不動產的登記、登記變更、占有及交付等法定物權公示的效力問題,各國立法有不同的認識,現在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立法主義。大體而言,物權變動立法有形式主義,如德國;意思主義,如法國和日本;折衷主義(又稱債權形式主義),如瑞士和奧地利,共有三種模式。物權變動中立法主義取向的不同導致了公示效力的不同。事實上,最近關于公示原則的界定,與以前相比,已大不相同,正如孫毅先生所說,“公示原則要求物權的存在與變動必須以一定形式公開表現出來,并能被特定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所知悉,否則當事人將不能得到公示效力的保護。”⑤又如王佚先生所說,“所謂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是指物權的產生、變更或消滅應當或者必須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察知的方式表現出來。”⑥而關于公示的效力,就不動產的物權變動而言,我國《擔保法》第41條規定:“當事人以本法第42條規定的財產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登記之日起生效。”登記成為合同生效的要件,而不是物權變動發生法律效果的條件。物權的變動以登記和交付為公示方法,當事人如果信賴這種公示而為一定的行為(如買賣、贈與),即使登記或交付所表現的物權狀態與真實的物權狀態不相符合,也不能影響物權變動的效力。這就引出了公信原則。
對于你提出的“擔保法物權公示公信原則”問題,律霸網小編已經整理出來了,公示的概念作為物權變動的原則,公示原則要求物權的產生、變更、消滅,必須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是因為物權具有排他的性質,其變動常有排他的效果,有問題歡迎咨詢律霸網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機關扣押貨物不開清單該怎么辦
2020-11-24約定傭金屬于勞動爭議嗎
2021-03-05入職審批表可以視為勞動合同嗎
2021-02-04車禍事故如何傷殘認定
2020-12-08代理交通事故律師業務范圍
2021-02-14繼承人可以放棄繼承遺產嗎
2020-12-16男方出軌女方提出離婚,能否要求賠償
2020-12-09要求回避應該提交什么材料
2021-03-16學生自然生病死亡學校有責任嗎
2020-11-27二手房過戶撤銷時間怎么規定
2020-11-30人身意外險能稅前扣除嗎
2021-03-22意外險報銷的概念是如何的
2021-03-22詳解旅游保險有哪些
2020-12-17人身保險中投保人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1-01-11人身保險可以退保嗎
2020-12-12保險合同成立與生效如何確定
2021-03-08保險合同的變更有哪些類型?
2020-11-27保險公司車險理賠程序
2021-03-03事故證明書可以報保險嗎
2021-01-03如何給年老父母養老上保險
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