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訴訟法規定回避人員有哪些?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45條規定,回避的對象包括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對于審判人員的范圍,《若干規定》明確為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其他人員包括人民陪審員、執行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員、勘驗人員。
二、回避方式和程序是什么
1、《民事訴訟法》粼5條規定,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必須回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回避,可見我國回避制度的方式是自行回避和申請回避并用。
2、自行回避即審判人員和其他人員在法律規定的情形出現時,應主動退出該案件的審判及其他相關工作;申請回避則是僅屬于當事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權利,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應當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回避申請,說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是在案件開始審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
三、提起再審的程序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民事案件基于審判監督權提起再審的人或機關是: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及審判委員會、上級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法院。提起再審的機關和公職人員不同,相應地,提起的具體程序也就不盡相同
2、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作出判決,一經宣告或送達,就具有約束力,不得隨意撤銷、變更。如果裁判確有錯誤,則只能通過再審程序進行糾正。在本院行使審判監督權的是本院院長和審判委員會,他們對本院審判人員和合議庭的審判工作進行監督。因此,本院院長發現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確有錯誤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決定再審的,應當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
綜上所述,回避制度的方式是自行回避和申請回避并用,申請回避則是屬于當事人的權利,《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應當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回避申請,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回避,回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的三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
公證員回避的法定情形有幾種
公司法股東三個回避具體指的是什么
民事訴訟申請回避的理由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治安案件多久不予追究
2020-12-05民法典如何規定父母離婚后的父母子女關系
2021-02-19怎樣全面理解婚姻自由?
2021-03-22自己寫的保證書有法律效力嗎
2021-03-22不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怎么辦
2020-11-26執行排除妨害糾紛有哪些難點
2021-01-13附帶民事訴訟的先予執行
2021-01-31志愿者屬于雇傭關系嗎
2021-02-14新手購房一般會忽略哪些細節問題
2021-02-20人事入職交錢合法嗎
2021-01-12取保候審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11競業限制勞動者怎么可以解除
2021-02-24買人壽保險的意義有哪些,如何買人壽保險最劃算
2020-12-20貨物運輸保險單種類介紹有哪些
2021-01-26保險公司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是怎樣的
2021-02-19如何訂立海上保險合同
2021-02-10人身意外保險范圍有哪些
2020-12-30進入社會保險嚴重失信人名單的情形
2021-01-12法律對交強險是如何規定的
2021-01-16掛靠車輛如何投保
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