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債權管理中有什么法律難點?
金融債權管理中的法律難點是:
(一)金融機構忽視有關法律法規,信貸管理執法不力,為通過訴訟方式維護債權埋下隱患。
調查顯示,金融機構形成不良貸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銀行自身忽視有關法律規定,貸款“三查”制度執行不嚴、運用法律手段自我保護意識不強所造成的。有些金融機構在業務操作過程中不認真執行法律規定,對借款人的經營情況不進行認真調查,不按規定要求對借款人的資格、信用、擔保、低押情況進行審查,使貸款尚未發放就已形成風險。
《貸款通則》規定,貸款發放后應對借款人執行借款合同情況進行跟蹤檢查。但有的金融機構只注重貸前手續,對貸后資金使用情況不跟蹤不檢查,為借款人挪用和抽逃資金打開了方便之門.喪失了利用法律手段維護金融債權的先機。《擔保法》作為國家規范擔保行為、降低貸款風險的重要法律,但有的金融機構卻不認真執行,不規范的擔保行為時有發生。一旦形成不良貸款,通過法律訴訟解決糾紛就會遇到麻煩。如有的金融機構違反《擔保法》中“國家機關不得作為保證人”的強制性規定,向以國家機關、政府部門為擔保人的借款人發放貸款.使擔保合同的法律效力形同虛設,擔保合同成為一紙空文。有的金融機構在簽定貸款合同時,只將主債權的種類、數額、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有關條款規定得比較清楚,但在保證方式、保證范圍、保證期限方面含糊不清,責任不明,致使形成法律糾紛后,保證人依據對保證合同條款的不同理解而免責,維護金融債權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金融機構法律知識欠缺,法制觀念不強,運用法律手段保護金融權益的能力不足。
銀行不愿意打官司,不愿意與欠債人對簿公堂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客觀事實。在金融機構涉訟借款糾紛中,基本上都是在多次催收無效的情況下被迫向法院起訴的。銀行遲于起訴,一方面,為債務人在企業瀕臨倒閉或破產時轉移資產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即使債務人有資產可以執行,法院也無法進行查封保全,失去了最佳追債時機。由于法律意識差,金融機構只向債務人催收而不向保證人主張權利,或者在貸款催收中不保留書面證據,極易給債務人和保證人留下借口,以訴訟時效和保證期已過為由逃避債務。按照法律規定,債權人向債務人主張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限為兩年。在保證合同中,約定有保證期的債權人必須在保證期內向債務人主張權利,沒有約定保證期的必須在主債務履行期屆滿六個月內向保證人主張權利,而且向一般保證人主張權利的方式只能是起訴或仲裁,否則保證人將免除保證責任。
在法律規定中,有幾項特別的權利,金融機構應該學會熟練運用,即別除權、抵銷權、收回權和代位權。別除權是指債權人不依破產程序而就破產,財產單獨優先受償的權利。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大多依法設定了抵押或質押擔保,在企業破產、解散。改制時,可依法設定對擔保的抵押物享有別除權,不受破產等程序的約束。抵銷權是指債權人在破產宣告前對破產企業負有債務的,不論債務的種類和到期時間,可以在清算分配前以破產債權抵銷其債務的權利。收回權是指清算人接管的財產中收回不屬于破產企業財產的請求權。有的債務人表面上看似乎沒有還款能力,但其對第三人卻享有債權。如果企業為了逃債目的放棄到期權利或低價轉讓財產,就會使債權人的利益受到侵害。對此,《民事訴訟法》及《合同法》相關條文賦予了債權人——金融機構對債務人的到期債務和對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債權,可以采取債權保全或行使代位請求權。
(三)金融債權管理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持,對逃債企業實行制裁缺少法律依據,治理逃廢債工作處于兩難境地。
在當前的社會信用環境下,有部分企業在銀行債務到期時缺乏主動償還的意愿。從近年來金融機構維權行動看,不少貸款企業都負有若干家銀行的債務,它卻只對其中一家或幾家履行按時還款義務,目的是“以小搏大”,逃廢其它銀行的債務。面對這種行為,銀行想要治理,卻苦于沒有充足的法律依據。按照現代司法制度的要求,法院已由過去依職權審判變化為依法審判,強調當事人在訴訟中的作用。審判以法律為準繩,用證據來說話。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在認定逃廢債企業和采取制裁措施時,一定要有充足、確鑿的證據和充分的法律依據。否則,一旦發生訴訟,金融機構就很可能因舉證不能或法律依據不足而敗訴。而對企業逃廢債行為作出認定,首先要明確什么樣的行為屬于逃廢債。一般來說,逃廢債是指債務人在債務到期后,為使債權人無法實現債權而做出的與社會公認的誠實信用準則相違背的行為。據此,對于逃廢債企業,金融機構可以采取凍結賬戶。停止提供結算服務、停止貸款等制裁措施。但在司法實踐中,銀行認定企業逃廢債并實施制裁的法律依據并不充分。特別是《行政許可法》實施之后,金融機構為維護金融債權而采取的聯合制裁行為是否合法還有待商榷。而現在某些企業采取的手段卻越來越隱蔽。比如,向銀行貸款提供抵押時,高估抵押物的價值;隱瞞經營收入,轉移經營收入;利用改制,重組、分立、兼并、破產、解散等方式,對銀行貸款搞“金蟬脫殼”、“大船沉沒”、“舢板逃生”等。對于這些情況,雖然我們可以理性地判斷其目的是要逃廢金融債務,但要想最終認定為逃債企業,卻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來支持。缺乏權威性、真正法律意義上的認定標準,缺乏具有充足法律依據的制裁措施,不僅使金融機構治理逃廢債的難度加大,而且在面對訴訟時.由于沒有強有力的法律依據來證明自身行為的合法性,往往使維護債權工作陷于被動。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問題進行的解答。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到對于金融債權的法律對這方面還缺少相應的法律,所以相關單位對?方面的法律還是不太健全的。讀者如果需要找律師咨詢法律方面的問題,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禁止食用野生動物養殖戶有損失怎么辦
2021-01-142020互聯網著作權如何保護
2021-02-16傷殘評定人有哪些義務和權利呢
2021-03-13撫養權拒絕執行怎么處理
2020-11-26怎樣確定婚內債務各自承擔
2020-11-26租房遇到黑中介不退定金怎么辦
2020-12-24單位集資房拆遷怎么補償
2021-02-10員工患病能否變更勞動合同,員工患病如何變更勞動合同
2020-11-18勞務關系辭退賠償是什么
2021-02-18保險欺詐可以行政仲裁嗎
2020-11-07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有哪些風險
2021-01-24海上保險合同是什么
2021-03-16保證保險合同法律適用問題研究
2020-12-26互聯網保險的優勢是什么
2021-01-03保險經紀公司管理規定有什么
2021-01-24土地承包的主體可以是誰
2020-12-27集體土地出讓方式有哪些
2021-02-17土地出讓方式流程是怎樣規定的
2021-02-26戶口不在農村拆遷怎么補償
2020-11-23公房拆遷補償和普通住宅補償有什么區別
20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