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行政復議法》的實施,行政機關已逐漸接受了較長的60日的申請復議期限,待復議期滿后當事人既未申請復議或起訴、又不履行義務的,再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但有的行政機關認為兩個月的申請復議期限過長,且復議后當事人還可以起訴、上訴,等整個程序完畢進入執行程序后,被執行人早已人去樓空,有時甚至兩個月的申請復議期限未滿就出現此類情況。在實踐中確實有一些行政管理相對人鉆法律空子,與行政機關玩時間上的游戲,弄得行政機關無計可施。因此,有的行政機關在申請復議期限未滿的情況下,參照《解釋》第九十四條的規定,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行,有的法院也據此予以受理并裁定準予執行。顯而易見,這種做法是錯誤的。理由是:
(一)非訴行政行為申請法院先予執行沒有法律依據。《解釋》第九十四條明確規定了提起行政訴訟是先予執行的前提,先予執行必須是在訴訟過程中,但不一定產生先予執行的法律后果。故非訴行政行為不適用該條款,因為行政訴訟的提起完全取決于行政管理相對人。參照《民事訴訟法》及相關解釋,也找不到非訴行政行為可以先予執行的法律依據,所以非訴行政行為的先予執行無法可依。
(二)《解釋》第八十六條規定,行政機關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六十六條的規定申請執行其具體行政行為,應當具備的條件之一即具體行政行為已經生效并具有可執行內容。何為生效?即具體行政行為已處于一種穩定的不可更改狀態,當事人除履行外別無選擇。如果起訴或申請復議期限未滿,此時的具體行政行為尚不穩定,還可能隨著當事人申請復議或起訴而被撤銷、變更,如果此時人民法院依據行政機關的申請先予執行,采取了強制執行措施,從程序上剝奪了行政管理相對人依法享有的復議、起訴的權利,從實體上侵犯了行政管理相對人的人身權、財產權。
(三)先予執行等于人民法院的提前介入,容易造成當事人對復議、起訴失去信心,不利于充分保護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在沒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先予執行,萬一執行錯誤,還要承擔國家賠償的法律后果。對于非訴行政行為,行政機關有充分理由認為被執行人存在逃避執行的可能,所以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行。人民法院經審查符合《解釋》第九十二條規定情況的,可以告知行政機關申請財產保全措施;若行政機關堅持申請先予執行,人民法院依據《解釋》第九十五條第(三)項規定,應當裁定不準予執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對拆遷安置協議不服怎么辦
2021-02-02離婚時房屋拆遷怎么處理
2020-12-06父母朋友能否成為該子女的監護人
2020-12-03探望權的行使可以強制執行嗎
2021-02-13車禍死亡26歲該賠多少錢
2021-02-11買集資房后代子孫可以使用嗎
2021-03-25房產保全取消多久能過戶
2020-12-07什么是勞務經濟
2020-12-21宜昌市員工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1-01-20接=解除合同后工資怎么補償
2021-01-28工程保險費有哪些計算方式有哪些
2020-11-23保險除外責任條款的風險主要體現在哪里
2021-03-22財險理賠計入什么科目
2021-02-05保險法立法目的是什么
2021-01-31有證房和無證房拆遷補償相差多少
2020-12-09停產停業損失是給誰的
2021-02-28墳地算宅基地嗎,遇拆遷怎么結算
2021-02-07拆遷沒有房產證怎么辦
2021-03-07有土地證沒有房產證拆遷怎么辦
2020-12-17農村房子賣了拆遷補償款糾紛怎么處理
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