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1日15時,在朝陽區(qū)東壩路“朝1084”號高壓線桿處,巨某,杜某騎自行車在前,李某騎自行車(后乘王某)在后由北向南在非機動車道行至上述地點時,適有劉某駕駛“解放”牌中型普通貨車同方向從其后方駛來。行駛中車輛駕駛室司機座下方突然起火,后發(fā)動機也著火。劉某采取制動措施無效后跳離汽車。汽車繼續(xù)向前沖去,車前部將李某、李某、巨某、杜某四人連人帶自行車撞倒,造成李某、王某當場死亡、巨某、杜某受傷,三輛自行車損壞。事故后劉某棄車逃逸,于2003年9月15日到交通隊投案。經鑒定,該車駕駛室嚴重燒毀,儀表盤燒毀,左前輪制動器室連接軟管燒毀,氣泵查帶輪偉動帶燒斷,制動系統(tǒng)無法操作。后經責任認定,劉某負此事故全部責任。
[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劉某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理由是:劉某作為司機,應明知如果貨車在馬路上失去控制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危及不特定人的人身及財產安全,其還跳離正在行駛中的貨車,放任該后果的發(fā)生,造成兩死兩傷的重大傷亡,其對傷亡后果存在間接故意,應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二種意見:劉某構成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理由是:雖然劉某應明知如果貨車在馬路上失去控制可能會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結果,但是在其采取制動失靈,而又無法撲滅駕駛室內的大火的緊急情況下,要求其從容考慮跳車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實是強人所難,其主觀上存在過失的心理狀態(tài),應構成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種意見:劉某構成交通肇事罪。理由是:劉某在公共交通道路上,跳離正在行駛中的貨車,使貨車失去控制沖入非機動車道,造成兩死兩傷的嚴重后果。雖然法律、法規(guī)對于在汽車著火情況下跳車造成交通事故的情況沒有明文規(guī)定,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第七條第二款:“遇到本條例沒有規(guī)定的情況,車輛行人必須在確保安全的原則下通行。”劉某的行為構成了對道路交通安全法規(guī)原則的違反,應構成交通肇事罪。
[分析意見]
要準確認定本案,首先要分析行為人的主觀狀態(tài),其還要在法條的適用上研究是適用一般法條還是特別法條。綜合全案,筆者贊同第三種意見,即劉某構成交通肇事罪。理由如下:
一、在主觀狀態(tài)上,劉某主觀上屬過失,而非故意(間接故意)。
從認識因素上看,在故意犯罪的場合,行為人都能認識到其行為中所包括著的發(fā)生某種危害結果的必然性或可能性。在間接故意中的這種可能性是現(xiàn)實的可能性,即行為人明知這樣做確實可能發(fā)生危害結果,又不想靠什么辦法來避免這種可能性變?yōu)楝F(xiàn)實性。而行為人也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才有計劃的實施某種犯罪行為,因此,故意犯罪行為人的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總是一致的。但在過失犯罪的場合,行為人的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卻總是分離的。因為在當時的客觀條件下,行為人的行為中雖然包含著發(fā)生危害結果的可能性,但行為人主觀上卻沒有認識到,或者認識到了又輕信能夠避免(即沒有認識到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必然性),從而使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發(fā)生了分離。從本案來看,行為人跳車地點并不是在鬧市區(qū),而是在行人相對較少的郊區(qū)公路上,其對危害結果從客觀而言并非是必然的。況且在嚴重威脅自身生命的緊急情況下,要求行為人對其跳離汽車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有清醒的認識實是強人所難。所以,劉某對危害結果在認識上存在過失而非故意(間接故意)。
此外,行為人有無高度的責任心和足夠慎重的態(tài)度,也是能否構成過失犯罪的一個關鍵。因為過失犯罪的行為人實施行為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另外某種正當或非正當?shù)慕Y果,并不是為了追求或者是有意識的放任該構成過失犯罪的危害結果。如果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足夠慎重態(tài)度,就不至于認識不到可能發(fā)生的危害結果,認識到了,也就不會輕信能夠避免。而在故意犯罪的場合,由于罪惡思想占據著行為人的頭腦,因而根本談不上有無責任心和是否慎重的問題。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間接故意的情況下,行為人往往在客觀上沒有采取明確表現(xiàn)出確實不希望甚至阻止危害結果的發(fā)生的行為,這點也是可以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予以認定,從而與過失犯罪相區(qū)別的。從本案來看,劉某在駕駛過程中發(fā)現(xiàn)駕駛室著火后,積極的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是想避免可能的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只是在制動失靈,危及到自身生命的緊急情況下,其迫不得已跳離汽車,致使車輛完全失控駛入非機動車道,造成嚴重傷亡后果,其在行為的選擇上還是缺乏高度的責任心和足夠的慎重,因此其主觀上是存在過失而非故意。
二、在法條適用上,該案應適用特別法條即《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對于交通肇事罪的規(guī)定。
根據刑法的一般理論,法條競合是指一個犯罪行為,由于刑事法律的錯綜規(guī)定,一行為同時違反數(shù)個刑法性法律條文,但又只適用其中一條,而排除其他條文適用的情形,即數(shù)個法條在內容上存在重合或交叉。要構成法條競合,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1)必須是實施了一個犯罪行為;(2)必須是觸犯數(shù)個法條所規(guī)定的數(shù)個罪名;(3)數(shù)個法條之間在構成要件上存在種屬或交叉關系。從本案來看,行為人在主觀狀態(tài)上存在過失,在客觀上危害了不特定的人的人身安全,從表面上看,同時觸犯了《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第一百三十三條交通肇事罪之規(guī)定,屬于法條競合。那么,本案就存在一個法條選擇適用的問題。
如何處理法條競合的情況,我國刑法一條重要的適用原則,就是特別法優(yōu)于普通法原則。所謂特別法是指以普通法的規(guī)定為基礎,附加特別規(guī)定,用以適用特別場合的法規(guī),而普通法是指在一般場合普遍適用的法規(guī)。當一行為既與普通法又與特別法規(guī)定的犯罪的構成要件符合時,根據特別法優(yōu)于普通法的原則,適用特別法而不適用普通法。從本案中存在競合的該二法條的內容上看,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表現(xiàn)為過失以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型、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以外的其他危險方法,致使不特定人重傷、死亡或者公私財產發(fā)生重大損失的行為。而交通肇事罪被規(guī)定在刑法分則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里,表現(xiàn)為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致使不特定人重傷、死亡或者公私財產發(fā)生重大損失的行為。該行為無疑也是屬于“其他危險方法”,不過刑法把該行為從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中分立出來,特別規(guī)定為交通肇事罪,從而使交通肇事罪的條文成為特別法條,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成為普通法條。根據特別法優(yōu)于普通法的適用原則,本案應適用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guī)定,即行為人劉某應定交通肇事罪,而非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綜上所述,本案中行為人的行為無論是從犯罪構成還是從法條適用上,均符合我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guī)定,應定交通肇事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未成年人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的財產嗎?
2020-12-23工地自用儲存柴油公安部門如何處罰
2021-01-03免于刑事處罰會受什么黨內處分
2021-03-09交通肇事可以假釋嗎
2021-01-31醉酒駕駛有案底嗎
2021-01-22出軌生子財產怎么處理
2021-03-03贍養(yǎng)糾紛民事起訴書
2020-12-18下落不明三年的人已被宣告死亡了嗎
2021-01-02女方協(xié)議離婚共同財產分割、子女撫養(yǎng)權、債務分擔怎么寫
2020-11-16商業(yè)銀行接管決定是否要公布
2021-01-05在偵查階段刑事案件律師代理權限怎么規(guī)定
2021-01-08暑假期間學生溺亡學校承擔責任嗎
2020-11-18離婚時雙方都要房子怎么辦?
2021-03-25挖沙子犯法嗎
2021-01-06境外人員國內購房政策有哪些調整,外籍人士購房條件又有哪些
2021-01-15住房公積金貸款的條件有什么
2021-02-24商業(yè)秘密事項如何約定
2021-01-08勞務合同要注意些什么
2021-02-20保險合同的中止是什么
2021-02-02哪些情況下可以變更保險合同的主體
20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