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非財產損害賠償在我國具有可行性,那么我們應當如何正確對待這一規則呢?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對非財產損害進行賠償,這只是違約損害賠償的一個例外。我們不可能對所有的合同都規定非財產損害賠償,因為這樣有可能“使合同這一交易工具不堪重負而死亡”。但實踐中哪些合同可以進行違約非財產損害賠償,哪些合同不能進行違約非財產損害賠償呢?筆者認為:純商事合同應排除在外。違約而可訴請非財產損害賠償的合同可以歸納為以下類型:醫療服務合同、為婚禮提供服務的合同、培訓合同、旅游服務合同、導致人身傷害合同以及處理尸體、骨灰等無法替代的其他遺物為內容的合同等。除上述的合同以外,具有特殊意義為合同目的的合同(如:合同的標的一般是提供游樂、休閑、心理安慰、醫療服務、飲食服務等),以及其他有關由于違約造成肉體傷害所帶來的嚴重的精神痛苦的案件,都可以進行非財產損害賠償。
其次,要對非財產損害賠償的范圍和程度進行限制。此處所說的范圍與上文不同,上文指哪些合同中存在非財產損害賠償,而此處所說的范圍是指在某一具體的違約之訴中賠償范圍的大小問題。筆者認為:第一、可否提起非財產損害賠償,還要看該非財產損害在侵權行為法下是否可以得到賠償,若不能,則違約之訴中也不能。第二、非財產損害須達到一定程度。輕微的損害應不予賠償,只有受到嚴重損害的情況才能進行賠償。當然,什么是“嚴重的”,什么是“輕微的”,這是一個經驗的判斷問題。
最后,違約非財產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筆者認為可在我國現有的立法基礎上,通過法律解釋來達成。《民法通則》第111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的,另一方有權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這兩條規定中所言的“損失”均未限定于物質損失,因而可將其擴大解釋為包括精神損失(即非財產損失)。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地面附著物怎么補償
2021-01-07車撞人后事故處理流程是怎樣的
2021-02-12愛人代請假不能算曠工
2021-03-12勞動糾紛仲載舉證期多久
2021-03-01刑事訴訟流程是怎樣的呢
2020-12-10同種罪能不能數罪并罰
2020-12-13上班途中發生工傷有第三方責任怎么賠償
2021-03-03使用童工如何處罰是什么
2021-01-17域名相似是否構成侵權
2021-02-03不動產登記機構應當履行什么職責
2021-02-14即期匯票與支票的區別
2021-03-14公司強行辭退員工應如何處理
2020-11-17滯納金超過多久強制執行
2020-11-18北京市住房公積金提取程序是什么
2021-01-30實習期簽署勞動合同有效嗎
2021-02-17人壽保險中的受益人是誰
2021-01-11人壽保險公司的責任是什么,人壽保險合同有哪些內容
2020-12-13航班取消改簽要加錢嗎
2020-12-25人身保險的投保人享有什么權利的
2020-12-11開車撞死人保險怎么理賠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