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侵犯名譽權構成的要件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規定:“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因此,在具體認定行為人是否侵害他人名譽權時,應從以下四方面來確定:
行為人主觀有過錯。主觀有過錯是指行為人對于他人名譽權受侵害的事實主觀上存在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以媒體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名譽權案件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觀心態為故意,我們可以輕易認定,但如果僅僅表現為對所報道的事實調查或審查不嚴導致報道失實,其主觀心態應如何認定?筆者認為,新聞媒體作為我國的社會監督主體,應當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報道權,而不應過分要求新聞媒體報道準確無誤。因為基于我國國情,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因此,我們應當鼓勵并支持新聞媒體繼續有效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行為人行為違法。對于該構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確解釋,但是,筆者認為,按照慣例,此處的“法”應作限制解釋,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對于部門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雖然可以約束行為人,但是違反這些規定,受害人并不得據此要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此種情況下,唯一可以救濟的途徑是向有關行政主管機關申訴控告,要求主管機關對行為人做出處理。
存在損害后果。由于名譽權本身具有特殊性,因而名譽權的損害后果與一般侵權后果的表現有所不同,前者較為隱蔽,且舉證比較困難。如公民因加害人行為導致社會和他人對其品德評價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為導致商譽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終止等。我國還沒有明文規定名譽權損害后果的具體表現形式,而涉訴的名譽權案件也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對于是否存在損害后果及后果嚴重性,沒有法定和統一的衡量尺度,這也是完善名譽權保護制度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損害后果與違法行為之間有因果聯系。因果聯系一般表現為直接和間接兩種,筆者認為,侵害名譽權的構成必須是違法行為直接導致了損害后果,如果確定違法行為與間接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聯系,必然導致權利濫用,這也與名譽權保護制度的初衷相違背。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相關法律問題進行的解答,新聞傳播侵犯名譽權構成要件有四個,在主觀要件上必須存在故意的行為,也就是故意進行錯誤的報導,造成受害人的名譽受損。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什么人可以當公司股東
2021-02-14公司并購和收購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18侵權方能否繼續使用商標
2020-11-29破產申報債權時債權包括利息嗎
2020-11-27消費者享有哪些基本權利
2020-12-24離婚后孩孑撫養費標準
2020-12-10轉載侵權責任是什么
2021-02-04女方離婚訴狀范本是怎樣的
2021-03-21哪些人不能擔任法定代表人
2021-02-23退休職工死亡撫恤金發放標準是什么
2020-12-25投保壽險時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壽險的保險金如何給付
2021-02-11網絡上訂立的保險合同需要注意音頻形式的說明
2020-11-20此人身保險合同是否有效
2021-01-14出險時保險公司應賠多少錢
2020-12-02精神病人墜入水井溺亡 保險公司須賠錢
2020-12-05保險合同成立的要件有哪些
2020-12-28土地流轉方式有幾種
2020-12-11耕地上非法建房拆遷賠償嗎
2021-01-08汕頭龍湖區測量標志拆遷審批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0-11-11農村房屋拆遷兩個戶口如何安置
202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