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屬于精神賠償,還是物質損失賠償。在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已經給付了殘疾、死亡賠償金,是否還需另外再給付精神損害撫慰金,這個問題在理論界和實務界都存在分歧。
持精神賠償觀點者的根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規定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
如梁*星在《中國侵權責任法解說》一文中指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已將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定性為精神損害賠償。此項解釋表明,將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定性為精神損害賠償,是中國裁判實踐的一貫立場。
因此,《侵權責任法》第16條、第17條所謂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屬于精神損害賠償,而不是所謂“逸失利益”的賠償,值得注意”。“侵害他人生命、身體、健康致人殘疾或者死亡,按照本法第16條規定,受害人或者其近親屬有權請求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獲得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之后,不得再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因梁*星教授是民法學界的泰斗,其觀點無論在理論界,還是實務界,均影響頗大,筆者對梁*授也倍加推崇。但對該觀點存在不同看法。
筆者認為,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不屬于精神損害賠償,而是物質損失的賠償。理由是:
其一,最高人民法院在公布《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新聞發布會上明確指出:“《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將死亡賠償金的性質確定為收入損失的賠償,而非精神損害賠償金”。《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是2001年頒布的,《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是2003年發布的,按照后法優于前法的原則,應當優先適用《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侵權責任法》第16條、22條繼承了《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17條、18條的司法精神,在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案件時,也應堅持這一原則。
其次,《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將殘疾賠償金與死亡賠償金規定在第17條,而將精神損害賠償金規定在第18條,作此分立條文式的規定,在邏輯上可以看出死亡賠償金與殘疾賠償金不屬于精神損害賠償金,否則就是邏輯上的矛盾。
其三,《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31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第131條以及本解釋第2條的規定,確定第19條至第29條各項財產損失的實際賠償金額。前款確定的物質損害賠償金與按照第18條第1款規定確定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原則上應當一次性給付。”這一條文明確地將殘疾賠償金與死亡賠償金認定為對財產損失的實際賠償,不屬于精神損害賠償金。
其四,根據《刑事訴訟法》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對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也就是說,由犯罪而導致的受害人重傷、死亡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對受害人的賠償僅限于物質損失賠償,精神上的撫慰主要是對犯罪人的懲罰,不存在經濟上的賠償問題。從刑事附帶民事賠償標準上講,造成被害人殘疾、死亡的,給付受害人及其近親屬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是不存在爭議的,如果將此賠償金理解為精神性賠償,顯然是自相矛盾的。
綜上,筆者認為,將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界定為物質損失賠償,依據和理由更為充分。對于精神損害撫慰金的給付,確定標準時一般應重點考慮:(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二)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六)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不能機械第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的規定,再按殘疾、死亡賠償金的標準給付精神損害撫慰金,因為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同時主張精神損害撫慰金與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如果要求被告支付過高的精神損害撫慰金,不符合民法公平原則。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任曉東,畢業于河北經貿大學法學系,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員、石家莊市律師協會會員。自2013年從業以來,做事沉穩干練,效果顯著,在代理案件的過程中,他以深厚的專業知識、精湛的訴訟技巧和高尚的職業道德贏得了同行和當事人的好評。堅持銳意進取,不斷探索新的業務領域。目前涉及的業務領域包括普通民事訴訟代理、婚姻家事糾紛、交通事故糾紛、民間借貸糾紛、勞動糾紛、房地產開發、公司事務、建筑工程糾紛等傳統業務,也包括公司合規業務、風險投資和企業并購、破產重整、不良資產處置、資產證券化等新興業務。秉承“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執業理念,為每位當事人提供便捷、有效的法律服務
四級醫療事故分級標準
2020-11-14企業以及政府法律顧問工作流程
2021-03-10創業型企業貸款申請書的內容有哪些
2021-03-16離婚不分家的協議
2021-03-19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的條件
2020-12-29法律允許將房子登記在孩子的名下嗎
2021-03-02員工與公司解除合同能否要到賠償
2020-12-22勞務工有什么合同
2021-01-30請假扣多少工資
2020-11-20怎么簽試用期合同
2021-01-28外包的意義
2020-12-16勞動爭議的調解組織具體有哪些
2020-11-24雙方當事人在發院達成調解協議 一方不履行咋辦
2020-11-29理財保險的三大誤區如何避免
2021-03-01保險合同生效后十日內可以取消嗎
2021-01-18如何防范保險糾紛
2021-02-20健康保險事業部應當持續具備什么條件
2021-01-07放火燒車保險賠嗎
2020-12-20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應承擔被保險人的連帶責任嗎
2021-02-13土地出讓金的分類是怎樣的
20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