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部門:青海省人民政府發布文號: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13號第一條為妥善處理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關聯法規:第二條凡本省行政區域內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均適用本辦法。第三條本辦法所稱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是指企事業單位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污染,危害人體健康或造成公私財產損失,與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個人因賠償責任或賠償金額發生的糾紛(以下簡稱損害賠償糾紛)。第四條因損害賠償發生糾紛的當事人可依本辦法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其他依法行使環境監督管理職權的部門(以下通稱環境監督管理部門)請求處理,也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第五條環境監督管理部門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受理所轄行政區域內的污染損害賠償糾紛。跨地區的損害賠償糾紛,由污染源所在地或污染結果發生地的環境監督管理部門處理。也可由相關地區環境監督管理部門協商處理。協商不成的,報共同的上級環境監督管理部門處理。第六條環境監督管理部門接到當事人的請求后,應在七日內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決定。對不予受理的,應說明理由。環境監督管理部門對已受理的請求,發現不屬自己管轄時,應移交有權管轄的環境監督管理部門處理。同一賠償糾紛,已向人民法院起訴的,環境監督管理部門不再受理。第七條當事人提出請求應符合下列條件:(一)提出請求的應是與損害賠償糾紛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二)有具體的請求和事實根據;(三)屬于環境監督管理部門處理和管轄范圍。第八條提起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請求的時效期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應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第九條當事人對自己的請求,有提供證據的責任。第十條環境監督管理部門對受理的賠償糾紛,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依照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進行調解外理。關聯法規:第十一條處理賠償糾紛,應當在深入調查研究,現場勘察、收集證據的基礎上,查明污染損害事實,分清污染損害責任。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和公民應當支持和協助環境監督管理部門對賠償糾紛的調查和處理。第十二條環境保護監測機構或由環境監督管理部門委托的技術部門依法出具的監測數據和鑒定具有法律效力。第十三條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的單位,有責任排除危害,并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個人賠償損失。賠償損失的范圍包括:污染造成的實際財產損失或喪失的正常收益;污染造成人體傷害所開支的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的生活補助費,以及造成死亡所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所必要的生活費及其他費用。第十四條污染損害責任的區分及免除:(一)損害由受害人自身行為引起的,責任自負;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二手房交易合同上沒有注明時間怎么辦
2021-03-13什么是假釋?假釋的條件是什么?假釋的考驗期多長
2021-02-26民事訴訟流程是怎樣的
2020-12-03交通事故訴訟時效過期怎么辦
2021-01-22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民事責任有哪些
2020-11-20交通事故傷殘鑒定申請書怎么寫的
2021-01-29如何為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審
2020-11-22退役軍人的傷殘撫恤金代領的情形
2021-02-03單方終止合作合同怎么賠償呢
2021-01-13合同無效認定有哪些部門負責
2020-12-24房屋租賃合同不按手印生效嗎
2020-11-22固定期限合同履行中辭職怎么辦
2021-01-14投連險有什么風險
2021-02-19代位追償在財險和壽險中的不同運用
2020-11-17意外險的理賠依據有哪些
2021-01-16交通事故保險公司可不可以對肇事方進行追償
2021-02-21保險合同不能解除的條件
2020-11-16購買保險后進行理賠需要準備哪些
2021-02-10怎樣判斷保險合同成立
2021-01-23保險公司一定要事故認定書原件嗎
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