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企業十種常見的合同風險
一、對交易對方的資信狀況缺少了解
一般情況下,企業在投資之前,首先要對交易對方的經營狀況有所了解,不能盲目投資。實踐中,合同一方往往在未查驗對方營業執照或工商登記,對該企業的性質、經營范圍、注冊資金及法定代表人等基本信息不甚了解的情況下草草地簽訂了合同,在索要貨款時才發現對方無任何財產或下落不明。
二、對交易對方是否為適格主體缺乏認識
企業中未經授權的科室、車間等內部部門,或者是未正式取得營業執照和已經被注銷、撤銷的企業本身都不具備對外簽訂合同的主體資格,除非其事先得到法人授權、事后得到法人追認或事后取得了法人資格,否則其簽訂的合同是無效的。上述不具備合同主體資格的部門有時具備一定的履行能力,就使一些企業認為,只要能履行合同義務,有沒有主體資格都無所謂。一旦對方發生履行不能的狀況時,如果其主管單位不承認合同效力,企業就要受損。
三、對擔保人的具體情況疏于審查
如果交易對方提供了擔保人,會讓企業覺得多了一層保障。但事實上,大部分擔保合同無非是走一個形式,通常是在關聯企業或有著密切往來的企業之間相互提供擔保,而企業也很少會去審查擔保人的經營狀況。有些擔保企業本身就已經是負債累累,自身難保,已經被吊銷或面臨破產,當交易對方無法履行合同時,企業從擔保人那里也無法收回投資。還有一些企業認為由行政機關或其所屬事業單位提供擔保更加可靠,但事實上按照擔保法有關規定,行政機關及事業單位不具有對外擔保資格,這樣的擔保形同虛設,是最不可靠的。
四、對抵押財產的狀況怠于查驗
有的企業認為,對擔保人的資信狀況不好把握,但抵押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讓人產生實實在在的安全感。然而實踐中的諸多教訓表明,事實并非如此。有的企業為了換取對方的信任,一項財產上設置多個抵押權或者重復抵押,使抵押財產的價值遠遠大于被擔保的財產價值,卻并未告知對方,從而使債權人的資產流失,抵押權落空。還有的企業將自己并不享有所有權的財產設定抵押,或者是抵押的標的物本身即不符合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為禁止用于抵押的財產或標的物本身就是法律禁止流通物,這樣的抵押合同無效,造成債權人財產流失。
五、口頭變更合同后未用書面形式確認
根據合同實際履行情況及市場的波動變化,對原合同的標的、數量、價格、履行期限等內容進行變更是一種普遍現象。一些企業在訂立合同時比較注意采用書面形式,而在對合同進行變更時卻常以口頭協定來代替書面協議。如果對方缺少誠信意識,在合同履行后不承認變更內容,企業在訴訟中便無據可依。
六、未及時行使法定抗辯權利
合同法賦予合同當事人三大抗辯權,即先履行抗辯權、同時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對于降低交易風險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合同中明確約定了履行次序,企業作為先履行一方,有足夠證據證明對方出現財務危機或瀕臨破產等情況,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如企業作為后履行一方,在對方未先履約或履行不符合約定時,可以行使先履行抗辯權;如合同中未明確約定履行次序,雙方互負的債務均已屆清償期,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或對方履行不符合約定時,可以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有些企業簽訂合同后并不關注對方經營狀況的變化和實際履約情況,自己履行了義務卻因對方虧損、破產或轉移財產而無法收回投資的案件并不罕見。
七、合同條款語意模糊,易產生歧義
合同是確定雙方權利義務的最根本的依據,因此企業在簽訂合同之間,必須認真斟酌每一條款,將可能發生爭議的地方詳細說明。但實踐表明,企業往往容易忽視合同內容的規范翔實,有時代表單位簽訂合同的人可能本身并不十分了解合同中標的物的性能、用途等相關指標,也未經過技術人員或有關領導的審查,便輕易作出決定,而當合同履行發生爭議時,從粗線條的合同條款中卻無法找出對自己有利的依據。
八、合同缺乏專人管理而超過訴訟時效
在訴訟時效期限內當事人若不主張權利,則將喪失勝訴權。有些企業負責人只管簽合同,而并不派專人去監督合同自簽訂至履行的整個過程,直到有些債權無法追回訴至法院時,才知道已經過了訴訟時效。很多有著經濟往來的企業一般都會存在三角債務,但只要二者還能繼續維繼交易關系或者是企業自身經濟實力雄厚,彼此就不會開口要賬??墒且坏╆P系破裂或者企業經營出現危機,需要資金周轉時,就不得不去收賬。往往這時,有相當一部分債權已經超過了訴訟時效,除非對方自愿償還,否則即使通過法律途徑也無法要回錢來。另有一些企業雖然設置專門的要賬人員去負責收取債權,但多數情況下是無功而返,也沒有與債務人達成還債協議,以致在訴訟時沒有任何可以證明訴訟時效中斷的證據,法院只能認為該債務已經超過訴訟時效,不予保護。
九、對企業印章的使用缺乏規范管理
合同法規定,企業法定代表人的簽名或蓋章只要具備其一,合同便具有法律效力。一般法定代表人都會授權他人對企業印章進行管理,但往往印章的使用程序并非十分嚴格,從而導致濫用印章的情況頻出不窮。有時掌管印章的人由于人情關系等原因,未經法定代表人許可,便隨意向他人出具蓋有印章的空白合同、介紹信,或者將印章借與他人使用而不問其具體用途,往往是追究企業責任的時候,領導才會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而借用印章的人通常都是以轉嫁責任為目的,以印章所屬企業的名義購買貨物或是為他人提供擔保,由于有印章為證,最終該企業不得不承擔責任。
十、授權不及時收回,導致被授權人濫用權力
企業總是要授權一些人代表自己對外簽訂合同,但往往未明確授權的范圍和期限,對離職人員的授權憑證如蓋有企業公章的空白合同書、介紹信等未及時收回,也未告知交易伙伴本企業人員的變動情況,導致一些已經喪失授權的人員仍然冒用原單位的名義與他人簽訂合同。而交易對方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由于在長期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信賴關系,仍然會相信其具有授權,最終由授權單位承擔責任。
在企業簽訂合同的時候就要注意避免這些風險合同,否則可能造成企業的經濟損失。如果你的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傷殘等級標準中的傷殘分類
2020-11-11企業因受疫情致經營困難如何處理
2021-01-14冒名頂替勞動仲裁會受理嗎
2021-03-21如何提出交通鑒定費賠償申請
2021-01-28事故責任如何認定
2020-12-12前罪緩刑期間再犯罪是否構成累犯
2021-03-19不服指定監護關系案件如何確定管轄權
2021-02-09哪些人可以成為遺囑執行人
2020-11-22訴訟費是否也要承擔連帶責任
2020-11-13團伙盜竊價值七萬如何量刑
2021-02-01房產抵押貸款辦理條件是什么
2021-02-25商業銀行法中的關系人是指什么
2020-11-15建筑工屬于雇傭關系嗎
2020-11-30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是否等于勞動關系解除
2020-12-23實習期應該有工資嗎
2020-12-272020年疫情期間辭退員工怎么補償
2021-02-13離職前幾年的勞動爭議都可以申請嗎
2021-01-07什么是免責條款,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的免責條款主要包括什么
2020-11-28投保意外險必須注意什么
2021-03-11不扣安全帶保險拒賠可行嗎
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