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為何跌跌不休二十年的資本市場發展至今,仍然有許多法律問題橫亙在面前,亟待解決
審視中國資本市場諸多法律問題
厘清監管部門的監管邊界最為迫切
股市無語!下跌,稍許的反彈后還是下跌!也恰是在這時候,我們看到,二十年的資本市場發展至今,仍然有許多法律問題橫亙在面前,亟待解決。
18日,證監會有關領導人對退市制度作出回應。其實除了退市制度以外,強制分紅的規定、超募資金使用的規范等問題都需要正視,而最為迫切也最為棘手的則是要下力氣解決監管部門權力運作的邊界等深層次問題。
退市制度的推出應加速
推出退市機制,本不該是問題,也不應該是現在的問題。證券法第五十六條明確規定,上市公司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終止其股票上市交易:公司股本總額、股權分布等發生變化不再具備上市條件,在證券交易所規定的期限內仍不能達到上市條件;公司不按照規定公開其財務狀況,或者對財務會計報告作虛假記載,且拒絕糾正;公司最近三年連續虧損,在其后一個年度內未能恢復盈利;公司解散或者被宣告破產。這些情形,最易判別的剛性約束就是“公司最近三年連續虧損”。但是,在我國資本市場上,對于最近三年連續虧損的卻沒有讓其股票退出證券市場,而是采用了“*ST”,只對其進行“退市預警”。連續兩年虧損在其股票簡稱前加“ST”,意為“特別處理”。如此明確的規定,被架空了。
對于上市公司過分的“仁慈”,使其退市變成難上加難,再加上上市過程的漫長和高成本,使得重組大行其道,有的公司自上市不久就不斷地被重組,重組變成利好。根由在于退市制度不暢。在現今標準放低,創業板批量上市,業績變臉頻繁之時,盡早出臺完整地退市制度再不容回避。
欣慰的是,監管部門終于對此有了明確的態度。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健全退市機制已被列入監管工作的重點。明確當前首先要立足解決殼資源炒作成風的問題,提高ST公司重組門檻,使之達到與首發上市基本相同的水平,堅決遏制市場惡炒績差公司的投機行為,同時努力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完善,建立行政與司法的有效銜接。強調必須提高上市公司重組門檻并健全退市責任追究機制,形成有利于風險化解和平穩退市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
據了解,證監會已經成立專題小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改進和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總體思路,而且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已經提出了完善創業板退市制度的初步方案,擬從增加退市標準、完善恢復上市審核標準、縮短退市時間等方面解決創業板公司退市問題。
我們期待,被受詬病的退市問題,能夠盡快得到解決。
強制分紅措施應落到實處
按理,投資者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成為股東,享受的利益是紅利,但由于上市公司不分紅或分紅很少,以致投資變成了投機,股市已然成了提款機。
公開資料統計,2009年1月1日到2011年11月9日,滬深兩市通過發行新股和再融資共計募集的資金逾2萬億元,國家收取印花稅847億元,而A股1930家上市公司,分紅總額僅3586億元;創業板274家公司,募集資金1937億元,分紅僅69億元。一毛不分的公司多達794家。
分紅者寡,“鐵公雞”多,投資股市,何談價值投資?其實證監會此前屢次發文規范分紅問題。2001年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管理辦法》,提出將現金分紅作為上市公司再融資的條件之一。2004年規定,近三年沒有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不得再融資。2006年發布的《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又規定,上市公司發行新股須符合“最近三年以現金或股票方式累計分配的利潤不少于最近三年實現的年均可分配利潤的20%”。2008年10月發布的《關于修改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若干規定的決定》,要求進行再融資的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比例不低于最近三年凈利潤的30%。#p#分頁標題#e#
但這么多的規定,依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資本市場低分紅或不分紅的現象。業內人士分析其重要原因在于,對不分紅如何處罰嚴重缺失。也正因此,上市公司錢多無處花,于是再投資股市或放高利貸,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一大奇觀。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郭樹清履新后第一件事提及“強制分紅”,被稱之為上任燒的第一把火,受到廣泛關注。證監會發布公告稱,要求上市公司樹立回報股東意識,要求公司完善分紅政策及其決策機制。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分析稱,分紅制度需要多項配套措施才能執行得較為徹底,比如對未進行分紅的公司進行處罰,對超募資金使用加以限制。
另有分析人士稱,需要將提升分紅制度的層次,并細化要求,如要求在公司章程中加以明確,對于分紅的比例提出明胡要求,并制定嚴格的處罰措施。“沒有處罰的規則不能被稱之為規則,那只是一種道德層面的要求”。張遠忠律師如是說。
厘清政府監管和市場調節的邊界
監管部門到底該監管什么不該監管什么,到現在已成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
有業內人士分析,分紅機制的完善、保薦人持續督導、甚至退市機制等眾多問題,都只是證券市場上的表面上出現的問題,而深層次的問題是,證監會行使監管權的邊界。
在這方面,無論是公司法還是證券法的發布實施,抑或是證監會的成立,都發生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那個時點,此后,在市場經濟逐步確立之后,證券法對證監會的角色的定位以及證監會自身行使監管權的邊界都有一個變化的過程。證監會不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對此,新任證監會主席有清醒地認識。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現階段要解決要素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需要減少管制、分割,增強公平監督,提高因勢利導的能力。
比如說,證券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咨詢公司,它們都有各自的定位,應當和監管機構分開,人員上不能互相流動。有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基金公司就像是監管部門的親兒子,基金公司很多職員來自證監會,級別也基本上參考在證監會的任職;證券公司不是親兒子也是近親。監管部門行使監管權,有權對違規者進行行政處罰,這是依法行政的應有之義。
但事實是,今年以來,有不少證券公司出具不實研究報告,媒體屢次發出質疑,證監會至今沒有為此處罰過一家公司。
張遠忠律師稱,基金違約不分紅,多達十幾家基金公司,違約就是違背了和基民之間的約定,就是違法,基民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仲裁機構也已認定了基金公司違約,但監管部門仍能放過違規者,沒有對一家進行公開地行政處罰。
張遠忠告訴記者說,他曾經對海普瑞、大龍地產等眾多上市公司違規發出質疑,請求監管部門調查,但沒有得到回應。
中國政法大學江平教授曾接受記者采訪時稱,證券市場上內幕交易、市場操縱行為確實很嚴重,監管部門要及時作出嚴厲處罰。但是,對于這些嚴重的違規行為,我們的監管部門處理有時并不是不重,比如汪建中操縱市場就被罰了1.25億,沒收1.25億,但總體來說,處罰并不重,而且不及時。不能及時處罰,不僅會帶來取證上的困難,而且會使違法者心存僥幸,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縱惡。
而在股票發行上市方面則應大力推行“市場化”。目前的模式是,各地證監局與地方政府金融辦首先篩選擬上市公司,由保薦機構進行上市前培訓,在證監會發審委排隊等待審核批準上市。證監會發審委僅有25名委員,就掌握著所有擬上市公司能否上市的生殺大權。他們如何能在短短時間內辨別那些來源于不同行業、不同商業模式、不同歷史背景和不同財務數據的擬上市公司的優劣?
在這種情況下,過度包裝、財務造假、權力尋租、利益輸送都在所難免。于是就出現了用眼淚就可以打通關節順利過會的八菱科技。而且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哪一個發審委委員因為審查不嚴,受到處罰。#p#分頁標題#e#
因此,該由市場做的讓市場做,該由交易所做的讓交易所做,監管部門只做監督、管理者和執法者。如何各歸其位,這是中國證券市場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必須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十一屆〕第十三號
2010-02-26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九屆第二十四號)
2009-12-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決定(1986)
1986-12-0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確認1955年期間授予的軍官軍銜的決定
1988-07-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決定
2003-04-26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一第七條和附件二第三條的解釋
2004-04-06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1992-04-03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
1990-09-07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已修定]
1979-07-08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已修改]
1990-09-0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1-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4-08-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懲治走私、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的犯罪分子的決定
1990-12-28個體工商戶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出入境邊防檢查條例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2011修訂)
2011-10-28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建立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函
1970-01-01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的決定
2013-01-31對外勞務合作管理條例
2012-06-04校車安全管理條例
2012-04-05國務院關于修改《工傷保險條例》的決定
2010-12-2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11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
2010-12-09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扶貧辦等部門關于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擴大試點工作意見的通知
2010-05-07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的通知
2010-01-11國務院關于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201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