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在黨的十七大即將召開之際,我們迎來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施10周年。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和總結的歷史跨度。依法執政、民主立法、依法行政、保障人權……10年,我們見證了法治的進步和成就,見證了社會的變化和發展。
?
成就值得珍惜,教訓必須汲取,經驗需要總結。實踐證明,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民主法治人權的時代精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決定當代法治發展和進步的根本動力。抬頭向前,我們堅定而清醒,實現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任務將十分繁重而艱巨。
當法治成為一種必須,
當法治成為一種習慣,
當法治成為一種價值,
當法治成為一種信念……
法治,正用其特有的方式,改變中國,改變13億中國人的生活
法治對中國的改變、對生活的改變,給了我們信心,給了我們希望,給了我們一個值得期許的法治明天
10年前的今天,“依法治國”寫入黨的十五大報告,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彈指一揮間,法治走過10年。
一 抉擇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實踐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法治,沒有法治的進步
風云變幻,潮起潮伏。21世紀,世界矚目和平崛起的中國。
13億人口大國,底子薄、基礎差。連續20多年經濟高位增長和社會持續穩定,靠什么保持?共產黨的領導、改革開放、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有一個不容遺漏的答案——法治。
1997年9月12日,黨的十五大報告正式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999年3月,“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成為其中最光輝的詞句之一;2002年12月,在首都各界紀念憲法公布施行2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2007年6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的講話鏗鏘有力:“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弘揚法治精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執政黨選擇了法治,人民選擇了法治。
回首來路,從人治到法治,中國走了幾千年。
幾千年的封建中國,有君權無民權,有人治無法治,有臣民無公民,特權橫行,權利不張,人民飽受奴役。古人把治國希望寄托于明君賢臣,卻逃不過“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歷史周期律。
共和國的建立,讓中國人民的法治夢看到了曙光。然而,法治之路,并不平坦。
新中國成立早期,法制初創,卻不幸經歷“文革”,有了“人治導致災難”的切膚之痛。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目標,實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方針;而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法制”變成了“法治”。
從“制”到“治”,中國走了20年。許多人問,兩者有何區別?
數十載為法治鼓與呼,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李步云研究員的回答言簡意賅:我們今天所要建設的法治,16字方針難以完全概括。例如,不僅要求有法可依,而且法律應當良好,符合時代精神;必須建立在民主基礎上;主要“治官”而非“治民”;尊重和保障人權,是出發點和落腳點等等。#p#分頁標題#e#
一個國家法治的路線和狀態,執政黨起決定性作用。實踐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法治,沒有法治的進步。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教授孫國華所說,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引下,依法治國服務于社會主義,走上了保障和促進社會進步的金光大道;社會主義實行依法治國,就找到了人類文明積累的最佳治國方略。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加快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闊步邁入法治時代。
法治,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二 人權
□人權入憲,將“人權”由一個政治概念提升為法定權利
?
□法律保護所有公民,更要保護弱者!讓人人都能照到法律的陽光
2004年3月14日,“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正式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短短九個字,人權一大步。憲法,成為人權的最高“保護傘”。
曾幾何時,對人權,我們閉口不談、諱莫如深,認為這是資產階級的“專利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禁區早已打破:1991年,《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將中國的人權狀況和人權政策昭告天下;黨的十五大報告、十六大報告中,“尊重和保障人權”閃耀其間……
人權入憲,標志著人權由一個政治概念提升為法定權利。
呵護人權,法治快馬加鞭。
讓我們看看這部法——治安管理處罰法。草案初審,各界大呼“保護公民權利”,限制過于強大的警察權。此后,“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成為新增原則;并增設“執法監督”一章。
參與立法的人大常委會委員們說,如此大的修改,在以往審議法律草案時并不多見。
立法多了人權理念,法律多了人文關懷:《勞動合同法》加大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物權法》細致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農業法》專設“農民權益保護”一章;孫志剛事件,催生了《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
讓我們聽聽來自司法的聲音——死刑核準權統一收回最高人民法院。這是尊重生命、保障人權的又一標志性事件。繼去年死刑案件數量成為近10年來的最低點之后,2007年上半年同比繼續明顯降低。法官們說,生命權,堪稱最重要的人權。統一行使死刑核準權,體現了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
超期羈押,曾是司法“老大難”,久治不絕、反復發作。在2003年開始的這場規模最大的清理超期羈押“風暴”后,更完善的長效機制啟用。2003年,全國刑事案件超期羈押24921人次;今年截至目前,銳減至43人次……
讓我們說說法律的溫度——“農民工維權中心”、“少年法庭”、“殘疾人權益保護中心”,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國家賠償……法律保護所有公民,更要保護弱者!讓人人都能照到法律的陽光。
讓我們回眸這些普通人——狀告公務員錄用存在歧視的乙肝病原攜帶者張先著;為家鄉征地批復狀告省政府的浙江農民張召良;因拒開發票狀告“鐵老大”的法律碩士郝勁松;質疑地方法規與國家法律不一致而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河北老太太王淑榮;15年與高速公路不合理收費不懈斗爭的北京市人大代表李淑媛……
在法律的平臺上,為保護普通人的權利,他們執著先行。
三 治權
□權力越大,行權者越沒有自由。任何人不得凌駕于法律之上#p#分頁標題#e#
□法治,重在治權、重在治官,為權力劃邊界,為權力定規則,為權力套上“緊箍咒”
權力信馬由韁,權利就擺脫不了被踐踏的命運。
2004年早春,國務院的一份文件引起世人矚目,《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向世界宣告:10年建設法治政府。
此時,大多數中國人對“法治政府”并不熟悉。國務院法制辦對此的說明相當樸素——法治政府,不僅要求人們守法,更要求自己帶頭守法。
法治,重在治權、重在治官,為權力劃邊界,為權力定規則,為權力套上“緊箍咒”。一句話,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沒有界限,權力就會無休止擴張。比如審批。
“公章旅行”曾是一個“萬能劇本”,在不同時間和地點、不同人物和部門中上演。有人抱怨,自己一個建設項目蓋了上百個公章。
2004年7月1日,行政許可法實施,帶來一場“政府的自我革命”,撤銷了重重“關卡”。僅僅幾年,國務院部門、31個省份取消和調整了半數以上的審批項目。
從“權本位”到“責本位”,行政執法責任制給權力量身劃界。全國30個省級人民政府厘清“權力清單”,向社會公布;23個省份及國務院執法任務較重的10多個部門,開展執法考評,從細節限權……
有人感嘆:執法變得“規矩”了。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2006年元旦正式運行,權力的執行者隨時向主人報告言行;到2006年底,國務院74個部門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今年1月,國務院通過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信息公開,拓展為從依據到程序再到結果的全過程公開……
權力,正從“暗箱操作”轉為“透明運行”。
失去監督的權力必然產生腐敗。今天,中國對于權力的監督日臻嚴密:黨內、人大、政協、司法、輿論等監督,讓權力監督不留死角;“審計風暴”連刮5年,更加重視糾正問題。今年,有關單位和地方共糾正問題金額358.7億元,制定、完善各項規章制度249項;“二十年磨一劍”的監督法,將人大對權力的監督納入法制化軌道。
治權,也要靠民主。目前,全國超過70%的市縣政府建立了政府決策公開聽取公眾意見制度。決定利益調整前,聽利益相關者說話,讓公眾知情、讓公眾參與。
10年前,“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當年一位公務人員對權力的認識,似乎代表了相當數量的執法者。
如今,“合不合法”,成了更多官員的口頭禪;“官不好當”,成了更多官員的共同感受。
四 良法
□法律乃公正之準繩。人民的聲音成為最高的法律
?
□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內在要求,必須貫穿于立法活動的整個過程
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作過統計,近些年,每次常委會基本上都要審議3—5部法律,這樣的密度前所未有。
法治對中國的改變,正是通過這一部部法律。
九屆全國人大期間,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法律、法律解釋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共113件;十屆全國人大期間,截至今年8月底,這個數據為93件。
梳理這些立法項目,我們不難發現,民生開始成為立法者的偏愛。除了公司法、證券法等經濟領域的立法外,勞動合同法、突發事件應對法、就業促進法等社會領域的立法,得到更多關注。
專家評價:立法離生活本身越來越近。
時代在進步,法律也要緊扣其步伐。黑格爾曾這樣說:法律決非一成不變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風浪而起變化一樣,法律也因情況和時運而變化。#p#分頁標題#e#
法治,是良法之治。近年來,“立法駛上快車道”之類的表述,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甚至出現了勞動合同法的“四審“、物權法的“八審”。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這樣說:“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質量的內在要求,必須貫穿于立法活動的整個過程。”不再追求立法的快,不再追求立法的量,優質成為立法最核心的標準。
有人作過分析,從法律草案提交審議到通過,絕大多數法律草案1/3以上條款經審議后,被修改或調整;少數法律草案一半以上條款被修改或調整。這說明什么?立法機關不單是“舉舉手”,更是“火眼金睛”。
我們欣喜地看到:
一些地方人大主動委托專家、律師參與法規草案的起草。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鄭功成感嘆,“這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事。以前的法律在公布前都是機密文件,不能對外,根本不可能讓專家提前介入。”
一些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草案,向社會全文公布,廣泛征求意見。40天時間,物權法草案收到各界意見上萬條;一個月時間,勞動合同法草案多達近20萬條。立法大門,越開越大。
對法律草案中專業性強、各方面意見分歧較大的問題,通過立法論證會、聽證會等深入討論,集中民智。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舉行聽證會——個稅法修改聽證會。來自重慶的一名企業一線工人吳志才,至今記得自己當年在最高權力機關說過的話:“雖然我不是什么大人物,但是我要盡量享受自己應有的權利……”
是的,人民的聲音成為最高的法律。
五 彼岸
□和人治相比,法治的意志更堅強,處置更公平,監護更有力
□和諧社會,需要一個更強大的、更權威的法治
從法制到法治,一字之差,我們走了20年。從書上的口號,到治國的工具,再到信念的約束,要真正渡到法治的彼岸,中國又將走多久?
君不見,法治與法制不分的仍大有人在,甚至一些專業人士也不例外;
君不見,“拍腦袋”決策大有人在,甚至變聽證等法治手段為“掩護傘”;
君不見,依靠行政命令管理大有人在,甚至有意無意違法行政、以權壓法;
君不見,“黑頭不如紅頭,紅頭不如筆頭,筆頭不如口頭,”從領導批示到領導講話,再到紅頭文件、法律法規,效力反而層層遞減……
法律的生命,在于不折不扣的實施;法治的效力,源于至高無上的權威。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
在路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使命,讓法治肩上的擔子更重。
2005年2月,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和諧社會的六大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個個與法治緊密相聯;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位居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之首。
和諧社會就是法治社會。
和諧社會,要靠法治。
和諧社會,需要一個更強大的、更權威的法治。
選擇法治,因為和人治相比,法治的意志更堅強,處置更公平,監護更有力。在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人高高舉起“依法治國”大旗。
法治的信念潛移默化,法治的力量深入人心。
回首10年,見證法治,記憶中不盡是甜美的片斷,但法治對中國的改變、對生活的改變,是不可改變的。這改變,給了我們信心,給了我們希望,給了我們一個值得期許的法治明天。(本報記者吳兢、王比學、裴智勇、石國勝、宋偉、劉曉鵬、黃慶暢、白龍撰寫) #p#分頁標題#e#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2015年修訂)
2015-11-04個體工商戶登記管理辦法
2011-09-3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1954)
1970-01-0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土耳其共和國關于民事、商事和司法協助的協定》的決定
1995-06-30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
1999-10-3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加入《關于向國外送達民事或商事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公約》的決定
1991-03-0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章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的解釋
2002-12-28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
2006-04-29風景名勝區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登記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9-18奧林匹克標志保護條例(2018年修訂)
2018-06-30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2014-02-1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浙江慈溪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復函
2014-02-18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2012修訂)
2012-01-05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3-02-05國務院關于修改《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的決定
2013-01-30國務院關于城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指導意見
2012-12-29國務院關于修改《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的決定
2012-10-24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意見的通知
2012-06-0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興邊富民行動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
2011-06-05國務院關于印發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2011-02-09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農業部關于加快轉變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指導意見的通知
2010-11-30國務院關于確定三亞市城市總體規劃由國務院審批的通知
2010-11-16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的通知
2010-08-27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環境保護部等部門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指導意見的通知
2010-05-11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的通知
2010-01-1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
2010-01-0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破損污損褪色或者不合規格國旗回收處理工作的通知
200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