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北在最近曝光的6億元資金占用案中不是將有效信息在第一時間及時告知投資者,而是在媒體報道和輿論壓力下,一點點披露有關事項,這種“擠牙膏”式的信息披露方式引起了投資者的強烈不滿,也反映出了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中的重大缺失。
丁可:再度折射信披怪狀
8月中旬以來,隨著國內財經媒體關注南京中北6億資金被第三
大股東南京萬眾企業(yè)管理有限公司占用的事件,南京中北先后發(fā)布了多次公告,而幾乎每份公告發(fā)布的背后都是巨大的輿論壓力在艱難推動,這個過程甚至可以用“揭開面紗”或者“撕掉偽裝”來形容。自9月1日起,南京中北被深交所長期停牌。
眾所周知,在證券市場上,由于公眾投資者的信息渠道比較有限,他們不可能花很多的時間和資源去收集所有的信息,投資決策更多的是依靠上市公司公開信息,而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受到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質量的很大影響。類似南京中北這種避重就輕、“擠牙膏”式的非主動性信息披露,對投資者而言失去了決策有用性,對證券市場的監(jiān)管也喪失了政策措施的制定基礎。
今年以來,開開實業(yè)、南京熊貓、科龍電器、南京中北等上市公司丑聞中都有信息披露不規(guī)范問題現身其中。筆者認為,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中信息披露違規(guī)現象無法從根本上得到遏制的主要原因在于違規(guī)的預期處罰成本過低。除了處罰嚴厲性不足外,處罰確定性和及時性方面存在的問題也降低了違規(guī)者的預期處罰成本。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如果中小股東的利益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滯后而受到重大損失,即便上市公司受到了譴責、批評,中小股東的損失誰來負責?在這一個問題上,既需要現行法規(guī)的完善,更需要執(zhí)法力度的加強。
在美國等西方成熟的資本市場上,投資者一旦發(fā)現信息披露缺失,其直接的反應就是集體索賠和起訴。由于投資者無須為集體訴訟支付
訴訟費,而且,如果索賠成功,發(fā)起的律師行將獲得約占總賠償金額30%的分成,這就極大地鼓舞了律師行和投資者的訴訟熱情,這無疑意味著公司信息披露缺失的成本大大增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否及時、準確、完整、合規(guī),是評價證券市場是否規(guī)范、健康的主要標準。向投資者及時、真實、準確、完整地披露信息既是上市公司的法定義務,也是投資者鑒別公司質量、進行投資決策的基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guī)事件屢有發(fā)生,導致證券市場信用缺失,不僅對我國證券市場的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構成了很大的威脅,而且容易造成市場籌集資金的萎縮和優(yōu)化資源配置功能的喪失,還會產生和積聚較大的金融風險。
只有加強和細化對證券
民事責任方面的規(guī)定,建立和完善股東集團訴訟和股東衍生訴訟機制,明確不同違規(guī)行為所適用的司法程序,形成一個適宜的、暢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律責任的追究和懲戒機制,才能保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guī)則得到有效執(zhí)行,投資者的利益才能得到切實保障。
余運彪:要對“擠牙膏”開罰單
信息不透明是資本市場上投機風盛行的溫床,而信息披露“擠牙膏”行徑則是上市公司漠視投資者權益的具體表現。
信息披露的準確和及時,對于投資決策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不履行信息披露義務,違背誠信原則搞暗箱操作,不僅會極大地打擊投資者參與資本市場及理性投資的信心和積極性,而且也將損害整個資本市場的發(fā)展,造成嚴重的金融風險,危及國家的經濟安全。所以,加強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與及時性,是關系到保障資本市場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的大是大非問題,理應引起高度的重視,并采取嚴厲措施杜絕各種輕視信息工作的情形發(fā)生和出現。
信息披露“擠牙膏”現象的大量存在,突顯出中國資本市場中的兩大問題的嚴重性,應該引起包括監(jiān)管層在內的社會各方面的高度關注與重視。一是中國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輕視投資者權益的思維觀念與不正確的市場參與心態(tài);二是現行的證券市場監(jiān)管體系中,有關信息工作的領導和監(jiān)督還不十分到位,對于信息披露不及時和不完整現象缺乏切實可行及行之有效的監(jiān)管,從而使得公告各種“擠牙膏”行徑,季報、半年報、年報"打補丁"現象極為普遍,甚至可以說到了司空見慣的地步了。這兩個問題是相輔相成的,光靠對上市公司進行說教是起不到多少作用的,加強監(jiān)管是唯一出路。即使科學合理的監(jiān)管不是萬能的,但至少能夠對于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諸如“擠牙膏”、“打補丁”的現象進行遏制,不至于泛濫成災。從某種意義上講,信息工作的科學監(jiān)管起到的是一種事前預防的作用。#p#分頁標題#e#
對于信息披露“擠牙膏”以及報表“打補丁”現象,可以通過市場手段加以解決。比如說借鑒交通法規(guī)中給予違章司機開罰單的做法,擠一次“牙膏”就罰一次錢,打一次“補丁”就記一筆“罰分”,交一次信息滯納金,這種做法實行起來不僅行之有效,而且,將這些所有罰沒收入歸入投資者保護基金,也是名正言順的事情。一千多家上市公司,今后還會越來越多,投資者即使隨意看一遍下來,都是極為不易的事情,再“擠牙膏”,“打補丁”,工作量就將成倍放大,客觀上絕對加重了投資者的負擔。所以,無論上市公司是有意還是無意疏忽,是主觀還是客觀因素,在信息披露方面玩“花活”----“擠牙膏”、“打補丁”、聲明、道歉等等,都同交通違章的行徑沒有本質區(qū)別。既然夠不上違法蹲監(jiān)獄,那么,開“罰單”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這樣做不僅是對于占用和浪費投資者時間與媒體資源的補償,也是警示和提醒上市公司正視信息工作,客觀上起到使上市公司擺正信息披露義務的作用。
假如將“擠牙膏”、“打補丁”等行為的“罰單”直接開在那些最終簽字畫押的上市公司相關責任人的身上,讓板子不空落,則效果將會更好,否則,讓上市公司買單做冤大頭,羊毛出在羊身上,間接地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也起不到懲罰與警示作用。抓住上市公司中那些成心玩弄信息披露“貓捉老鼠”游戲的責任人予以懲戒,不僅是讓他們付出一定金錢上的代價,而且還有名譽與聲望上的損失,這種后果那些人將不得不考慮。明白了得不償失,自然就“會”重視信息披露工作,信息披露的態(tài)度也將端正起來。
周義興 徐堅:為什么能、為什么敢
一個早就存在的,也是本應及時向投資者公開的信息,在多年的會計報表中沒有出現(準確地說是沒有"發(fā)現"),卻因"偶然"換了一家會計師事務所而被發(fā)現。而在資金被占用的事實被披露后,南京中北不是聞過則喜,相反而是像被擠的"牙膏",在社會與媒體的壓力下,吞吞吐吐地一點點地披露相關信息。由此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南京中北對此事、對投資者的真實內心。可問題的關鍵是,如果人們能對此往深處想想,想想南京中北為什么能、為什么敢如此對待有關的信息披露規(guī)定,也許人們會感到這其實是一種危險。
對社會眾多的投資者而言,其投資行為都有一種市場判斷依賴,除了有對大市走向趨勢的把握外,還有的就是市場規(guī)則與信息的公開,投資者只有在這些前提條件具有相當真實可靠的情況下,才會作出自己的投資選擇,應該說,這同時也是保證股市健康發(fā)展的先決條件。然而具體到南京中北這次事件,如果有投資者在沒有及時了解上述信息,或者說以為該公司已經履行了信息披露的義務的條件下,作出了有關的投資行為,結果可能會怎樣?這種投資風險,應該是誰的錯,而又該由誰來承擔呢?結論想來是不言自明的。
從監(jiān)管的制度立場看,一種制度是否有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就是要看其對市場秩序監(jiān)管的有效性,或者換句話說,就是要看這種制度安排是否能及時發(fā)現相關的市場違規(guī)行為,并對其予以糾正。但如用這樣的觀點衡量,人們就能輕易發(fā)現,上述的資金占用情況并沒被及時發(fā)覺,而是在多年后的換了會計事務所后才發(fā)覺的。這對制度本身來說,無論如果也應該是一個不該有的缺陷。進一步看,倘若對這種已被證明的缺陷不予以及時彌補,那類似南京中北的事件也許就難以杜絕。
曹中銘:重視投資者知情權
及時、真實、準確、完整,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經營管理情況的一種方法。在南京中北歷年的季報、半年報、年報中,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字眼:本公司董事會及其董事保證本報告所載資料不存在任何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并對其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承擔個別及連帶責任。但其所作所為明顯與此不合。
南京中北"擠牙膏式"的信息披露行為,侵犯了投資者應有的知情權。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本應該是透明的,這樣才有利于投資者進行監(jiān)督。沒有了知情權,投資者又如何能夠監(jiān)督?而且,輕視投資者的知情權,上市公司又怎么樣能做好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p#分頁標題#e#
盡管關于信息披露的條條框框制訂了不少,但在實際中為什么總是得不到落實則是值得深思的。筆者以為,違規(guī)成本低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對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的違規(guī)行為,往往只有證監(jiān)會的行政處罰或是證交所的一紙譴責公告了事,實際上并不能起到大的效果。因此,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此類違規(guī)行為實施嚴懲是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也只有如此,投資者的知情權才能真正得到重視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