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終審判決下來了,糾紛卻依然平息不下來──“案結事不了”的現象正頑固地困擾著司法部門和涉案當事人。一些認為“得了道理卻輸了官司”的訴訟當事人對司法公正表現出強烈的不信任,司法公信力不足導致的“信訪不信法”現象,已經匯就信訪洪峰的一股“主流”。半月談記者從國家信訪局了解到,“求決類”信訪在各類信訪中比例最大,根據2004年的統計,涉法涉訴信訪在“求決類”信訪中的比例超過30%,為數最多。
????法院的公正一旦遭遇當事人和公眾的質疑,其作出的裁判也就很難獲得信任。目前,這一問題已經引起最高人民法院的重視,有關部門正在組織關于人民法院公信力建設的調研。圍繞司法公信力等相關問題,半月談記者和部分學者、基層法院院長進行了探討。
????涉訴信訪折射司法公信力不足
????──極少數的裁判不公、貪贓枉法卻極大地破壞了司法公信
????半月談記者:作為群眾維權的重要渠道,信訪與司法都是當前的熱點。不少學者指出,信訪體制應由“人治”轉向“法治”,應將信訪中確認、救濟權利的職能轉移到司法部門。然而,大量信訪問題就是法院解決不了之后才產生的。涉訴信訪發出了一個信號:要落實國家保障和維護人民群眾權利的承諾,法院改革是必由之路、當務之急。
????涉訴信訪問題的產生,是部分群眾對司法不信任的表現和結果,加強司法公信力無疑是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確實有少數案件裁判不公或者久拖不結、極少數人以權謀私貪贓枉法,但是,大部分的審判還是公正的。既然司法公正是主流,為什么還會有不少群眾對法院不信任?
????劉治斌(西北政法學院法學研究所):所謂“司法腐敗是最大的腐敗”,就是針對這一問題提出的。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決比多次不公正的其他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那些不公正的舉動不過是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決則把水源敗壞了。人民群眾對于法律的真正感知,不是通過若干次普法教育,也不是通過一系列法律文本的閱讀建立起來的,而是通過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者生活周圍的一個個鮮活的案件逐漸得以明晰的。雖然說犯罪和腐敗的法官只是少數,但這極少數敗類對司法公信力的破壞是不可估價的。
????林一(
浙江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社會公眾把法院看作“討說法”的地方,對司法的期望值越來越高,但判決下來,總有一方敗訴,所以一旦處理不妥就會引發涉訴信訪問題,并損害司法公信力。而現實情況是,一些法院的審判行為還存在不少瑕疵,從
開庭前的準備到庭審中的言行,從裁判文書的寫作到判決的執行,很多細節都有待規范。這些情形雖非原則性問題,但當事人一旦獲悉,就會對法院與判決產生極大的不信任。
????少數法官業務素質不高,有的判決未能做到“以法律為依據,以事實為準繩”。比方說,部分法官把握證據能力不夠,進而對事實認定不當;有的法官對
法律條文的理解不到位、運用不熟悉,有的法院就出現過同類事實在不同裁判人員手中得出迥異結果的情況。當然,也有一些品行不端的法官吃拿卡要、枉法裁判,辦金錢案、人情案,這些人是損害司法公信力的害群之馬。
????“大蓋帽兩頭翹,吃了原告吃被告”?
????──部分群眾對司法的不信任可能泛化為普遍的社會心理
????半月談記者:司法公信力是群眾對公正司法的客觀評價,公信力與公正互為表里,不可或缺。事實上,目前司法公信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少制約因素來自于司法之外。
????梁劍(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律研究所):目前我國的司法機關地方化,難免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有些地方為了自己地盤上的財產不被執行,公然允許違法事實存在,對一些不法分子與司法機關對抗的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通風報信,充當保護傘。有些當事人因此“贏了官司輸了錢”,從而失去了對司法的信心。#p#分頁標題#e#
????從
法律文化的角度看,還有不少干部存在法律工具論思想──法律常常被視為治理國家的工具,經常與權力和強制力相聯系,而不是每一個公民遵守的規則和應予保障的權利──這導致法律缺乏權威,進而導致司法缺乏公信力。
????林一:法院審判有其內在的司法規律,對這一規律的遵循與司法受眾對公正的需求有較大差距。比方說,法院講究證據,不少老百姓卻只認他們親歷的事實,既拿不出證據又不了解司法程序,輸了官司還認為是司法不公;有的不了解訴訟權利具有"過時不候"的特性,過了
訴訟時效才來主張權利,自然得不到法院的支持。這樣一來,不懂法的干部群眾對法院依法作出的正確判決也不理解。
????陳厚培(
陜西省
安康市原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案子一進門,雙方都托人”——部分群眾不相信司法的公正,進而采取各種手段來影響判決,不少當事人習慣在裁判結果出來前,自行或托人到黨委、人大、政府或司法機關內部找“關系”,以此來向承審法官施加壓力。多數明智的領導拒絕了這些不正當的請求,但這種情況多了,難免給有關機關、領導以及知情群眾造成法院公信力不高的印象。
????歷史上遺留的“自古衙門向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腐朽觀念仍有余害,少數人深信“大蓋帽兩頭翹,吃了原告吃被告”的傳聞,在官司敗訴之后,總懷疑法官得了好處。
????司法宣傳滯后也直接影響到司法公信力。近年來,司法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宣傳工作雖有加強,但相對于司法改革措施的推進,顯得有些滯后。實際上,法院在實踐“公正與效率”這一世紀主題的過程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只是由于宣傳不到位,這些努力沒有得到社會公眾充分的認可。
????半月談記者:如果司法宣傳不到位、群眾監督司法的渠道不暢通,那么社會上關于司法不公的“小道消息”就會占領輿論陣地。更為關鍵的是,這樣一來,部分群眾對司法的不信任就可能泛化為普遍的社會心理。
????司法功能滯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法院改革應進入“深水區”
????半月談記者:最高人民法院近年來著力于司法公正與公信力建設,其中有三個方面尤為引人注目:一、“
法官職業化”改革全面提高審判人員素質。二、公開審理得以落實,司法透明度增加。三、完善
法律監督,及時糾正錯案。當然,提升司法公信力是一個系統工程,各級人民法院以及社會各界還需要依照法治規律,在建立健全司法制度的同時,倡導法律至上、信法守法的法治文化。那么就法院而言,今后還將在哪些方面“苦練內功”?
????梁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指出:“一方面人民群眾要求和渴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另一方面,人民法院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制約,還遠遠滿足不了人民群眾的需要。”司法功能滯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司法公信力不足的根本原因。針對這一問題,法院正在進行積極穩妥的改革:繼第一個《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綱要》得到貫徹執行之后,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對今后一段時期的系統改革作出了部署。
????林一:在
案件審理中,堅持在依法的前提下,準確把握法律條文蘊涵的合理性,從而將司法公正自覺融入到社會正義中去,達到
合法性與合理性的統一。還要努力培養平衡利益沖突的能力。充分施展司法智慧,參酌公共政策、民風民俗民意、案件起因背景等因素,追求宋魚水式的“辨法析理、勝敗皆服”的境界,圓滿解決糾紛。(半月談記者 賀大為 謝云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