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里,我國共有1500余部法規開始實施,其中,國家級法律法規495部,地方法規1060部。在2005年實施的這些法規中,有26部法規涉及婦女、患者、著作權人、學生、農民、民工、信訪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權益的保障,這些法規的實施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和司法為民的理念,使公眾特別是困難群體真正感受到法律的溫暖,讓民主與法治的陽光照射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婦女權益。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對頻頻發生的性騷擾、家庭暴力的處理提供了法律依據。該法規定,對婦女實施性騷擾或者家庭暴力,受害人可以提請公安機關對違法行為人依法給予行政處罰,也可以提起民事訴訟。
患者權益。為使患者能夠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療,讓百姓看病少犯愁,《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首次給醫生外出會診定規矩。《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使用管理辦法》嚴禁醫療機構購置進口二手大型醫用設備和使用國家已公布的淘汰機型。《醫療機構制劑配制監督管理辦法(試行)》、《醫療機構制劑注冊管理辦法(試行)》、《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三部規章加強對醫院自配藥劑以及國產藥品的監管,將患者服藥帶來安全隱患降到最低。根據《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審批暫行規定》,具備相應資質的藥品企業在網上出售藥品,對于需要長期用藥的患者,減少了流通成本,藥價會便宜很多,交易也更加方便。《
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將疫苗分為免費和自費兩類,國家免疫規劃確定的疫苗、省級人民政府增加的疫苗以及應急接種或者群體性預防接種所使用的疫苗,免費向公民提供。為防止類似實驗室SARS病毒感染擴散事件的發生,《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尸體解剖查驗規定》。
知識產權。近年來,網絡侵犯著作權等問題,引起了社會普遍關注。國務院《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指出,集體管理組織經權利人授權,可以與使用者訂立許可使用合同、收取使用費、轉付使用費并進行有關法律訴訟仲裁等活動。著作權法規定的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出租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復制權等,權利人可以授權由集體管理組織管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技術
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了職務成果與非職務成果的區分標準,不僅要“全部或者大部分利用”單位的物質條件,而且需要“這些物質條件對形成該技術成果具有實質性的影響”,方可認定為職務技術成果。此外,《解釋》明確技術合同案件的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教育與就業權益。《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2005)》明確規定學生對處分享有陳述、申辯、申訴權,為學生維護自己的權利提供了正當的途徑。不少考前培訓機構打著教育部認證的名義進行培訓,為了保護考生的利益,《實施教育行政許可若干規定》明確指出,教育行政部門不得組織強制性的資格考試的考前培訓,不得指定教材或者其他助考材料。《
臺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放寬了臺、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的限制,臺港澳人員在祖國大陸就業環境將更為寬松。此外還有《國家司法考試應試規則》和《國家司法考試違紀行為處理辦法》。
城鎮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權。為切實保障“居者有其屋”,《城鎮廉租住房租金管理辦法》指出,廉租住房租金由政府定價,租金制定或調整要在媒體上公布,向社會公示。《城鎮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請、審核及退出管理辦法》規定,同時具備人均收入符合當地廉租住房政策確定的收入標準、人均現住房面積符合當地廉租住房政策確定的面積標準等5項條件的家庭可向戶口所在地街道辦事處或鄉鎮人民政府書面提出申請廉租住房。
民工權益。民工討薪可訴發包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規定參與完成工程建設的農民工,如果沒有按時拿到工資,可以直接起訴這項工程的發包人;實際施工人以發包人為被告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轉包人或者違法分包人為本案當事人,發包人只在欠付工程價款的范圍內對實際施工人承擔責任。 #p#分頁標題#e#
農民權益。《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明確規定法院將對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中的
承包合同、承包經營權侵權、承包經營權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承包地征收補償費用分配等五項糾紛予以受理。對于涉及違法收回、調整或者棄耕撂荒承包地的糾紛,土地承包經營權人要求返還承包地的,應予以支持。
信訪人權益。新修訂的《
信訪條例》明確規定信訪人有獲知相關信息、查詢信訪事項辦理情況、得到書面答復以及要求復查復核等4項權利。信訪事項應當自受理之日起60日內辦結,情況復雜的,延長期限不得超過30日。
訴訟參與人的權益。為保證鑒定結果客觀公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
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指出,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門不得設立
鑒定機構。偵查機關鑒定機構不得面向社會接受委托從事司法鑒定業務。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指出,人民陪審員享有同
法官同等的權利,使審判活動更加公開透明,確保司法公正。《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以法院專遞方式郵寄送達民事訴訟文書的若干規定》明確,人民法院可以交由國家郵政機構以法院專遞方式郵寄送達,相比人民法院開著警車去直接送達,郵遞員更具親和力,有利于減少當事人的抵觸情緒,體現了便民、利民的原則。
為了保護
被執行人的權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
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明確了債權實現應以保證
債務人的生存權為底線這一指導原則。《解釋》規定,被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生活所必需的衣服、家具、炊具、餐具及其他家庭生活必需的物品等8種財產不得查封。“對被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賣、變賣或者抵債” 的規定,充分體現了生存權高于一切的基本人權理念。為減少在拍賣環節出現的違法違紀行為,《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拍賣、變賣財產的規定》明確,執行程序中處理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產時,首選拍賣的方式,規定了三種委托評估、拍賣機構的方式,排除了法院依職權直接指定評估、拍賣機構的做法。當事人及其他利害關系人可以對評估報告提出異議,甚至可以申請重新評估。 (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