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蘇法(民)發〔1990〕字第104號關于蔣家正、蔣淑芳與徐文英等人析產繼承案的請示報告收悉。
經研究,我們同意你院的傾向性意見,即根據蔣松琴與徐文英結婚后,共同生活時間長達20年等情況,依照我院1984年8月30日《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的規定精神,原屬于蔣松琴的婚前個人房產應視為他與徐文英的夫妻共同財產。蔣松琴去世后,應按先析產后繼承的原則,把從夫妻共同財產中分出來的屬于蔣松琴的那部分作為蔣的遺產,由其法定
繼承人繼承。各自繼承的具體數額,可根據不同情況確定。
以上意見供參考。
附: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請示報告
?。ㄌK法(民)〔1990〕字第104號)
最高人民法院:
我院審理的蔣家正、蔣淑芳申訴徐文英等人的析產繼承案,因適用
法律條文有兩種不同意見,特此請示。
申訴人:蔣家正,男,58歲,
南京市第一中學高級教師(住一中教師宿舍)。
申訴人:蔣淑芳,女,56歲,
新疆農墾局干部(住
烏魯木齊市農墾局宿舍)。
被申訴人:徐文英,女,63歲,南京市居民,退休工人(住南京市糖坊橋7號)。
蔣家正、蔣淑芳系同胞兄妹,徐文英系蔣家正、蔣淑芳的繼母。
蔣家正、蔣淑芳的父親蔣松琴1947年與前妻邵德貞(蔣家正、蔣淑芳的生母)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與侄兒蔣家德分家析產分得南京糖坊橋7號平房3間(兩間正房,1間過堂,總計75平方米)。1947年底,邵德貞病故。當時蔣家正15歲,蔣淑芳13歲。1949年蔣松琴又與其所雇的保姆徐文英結婚。徐文英婚后,生養4個子女,1969年蔣松琴病故。
蔣家正1951年參加工作,1954年去北師大進修,1958年畢業后被分配到
青海省工作。蔣淑芳于1955年中學畢業后,志愿去新疆工作。1956年,南京市對城市私房改造,蔣松琴的糖坊橋7號北首1間和過堂的半間被改造,留糖坊橋7號南首1間及過堂半間自住。之后蔣松琴主要依靠房租為生活來源(每月可拿租金39元,解放后蔣松琴一直未參加工作)。1958年徐文英參加工作。1962年蔣家正從青海調回南京一中任教。蔣松琴以蔣家正年齡大,急需結婚用房為由,多次向南京玄武區房產公司要求退回糖坊橋7號北首1間半房屋,1963年玄武區房產公司發還給蔣松琴糖坊橋7號北首1間半房屋。1967年蔣家正在北首1間房內結婚。婚后不久,蔣家正因婆媳關系不和以及房屋破舊等原因,夫妻倆搬到南京市第一中學去居住?,F蔣家正一家3口,居住南京一中教師宿舍,有一中套住房,大室13平方米,兩小室7至8平方米,另廚房、廁所、曬臺俱全。蔣家正、蔣淑芳參加工作后,每月寄給蔣松琴生活費10-20元不等(1969年,蔣松琴死亡后,不再寄錢,而且蔣家正、蔣淑芳與徐文英也無往來)。
1970年以后,徐文英帶領其子女,曾3次對該房進行了重大維修,先后將外圍南北木板墻換為磚墻,東西木板墻窗以下也換成磚墻,用磚約5000塊;更換房頂碎瓦,用新瓦約1000塊;另還換了南首一間的房梁,徐文英修房共花費人民幣1000多元。
因糖坊橋地處南京鬧市區,糖坊橋7號出門就是個體戶的服裝街。1985年以后,徐文英與服裝商販聯系,晚上服裝商販將服裝存放在徐文英的房內,徐文英可收取一定的租金(每月約100元)補償生活之用?,F糖坊橋7號內,實際居住戶口有7人,即徐文英、長女蔣淑慧及蔣淑慧之女吳嫻;長女蔣家強及妻和子;次子蔣家明(詳細請看住房圖)。1988年蔣家正、蔣淑芳向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析產繼承。經過一、
二審判決,蔣家正、蔣淑芳得到南首正房半間和堂屋半間的產權,面積約有27平方米,蔣家正、蔣淑芳按《
繼承法》第26條的規定,以繼承份額不夠為由,不服一、二審判決,多次向本院申訴。本院有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根據《最高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的規定:“雖屬婚前個人財產,但已結婚多年,由雙方長期共同使用、經營、管理的,均可視為夫妻共同財產”。本案中蔣家正、蔣淑芳生母邵德貞死亡后,邵只有37.5平方米房屋作為遺產,由其父和兩兄妹共同繼承,每人繼承12.5平方米房屋,還有37.5平方米房屋為其父蔣松琴的房產,加上他繼承的份額,計有50平方米。蔣松琴與徐文英結婚時間較長(有20年)這50平方米的婚前房產,應視為蔣松琴與徐文英夫妻共同財產。更何況自1969年蔣松琴死亡后,徐文英及徐的子女多次對該房進行維修,使房屋增值,所以徐文英理應得到這50平方米房產的一半。剩余的一半才能由蔣家正、蔣淑芳二人已繼承約27平方米房產,只少5平方米,基本上可以。因此同意維持原判。
第二種意見:根據《繼承法》第26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共同財產,除有約定外,如果分割遺產,應當先將共同所有財產的一半分出為配偶所有,其余的為被繼承人的遺產”。按法律條文,糖坊橋7號一幢75平方米的平房系蔣松琴與邵德貞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夫妻共同財產,邵死亡后,蔣松琴除一半為已所有外,另加繼承其妻遺產,共為50平方米。這50平方米的房產只能作為蔣松琴個人遺產,不應視為蔣松琴與徐文英的夫妻共同財產,蔣松琴與徐文英雖結婚20年,但仍然沒有改變財產的性質,徐文英不應得到蔣松琴50平方米房產的一半,徐只能作為蔣松琴的繼承人之一,參加繼承,每人只能分得遺產7.14平方米房產。1970年后,徐文英及其子女雖對該房進行了幾次重大維修,但蔣家正、蔣淑芳也未收取房租,徐文英自住自修是理所當然。另蔣家正、蔣淑芳2人一直對蔣松琴盡贍養義務,可以多分得遺產,所以蔣家正、蔣淑芳可繼承總房產75平方米中的39.3平方米以上。而一、二審判其繼承27平方米房屋,應予改判。
我們傾向第一種意見。妥否?請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