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判決是否屬于個人隱私(《民法通則》生效期限:2020年12月31日)
視情況而定。
如果涉及侵權,法院應立即撤銷判決并停止侵權,當事人可根據情況立即起訴侵犯隱私權。因為法院不公開審理隱私權案件,但公開審理案件不涉及侵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侵犯人格權的民事責任】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要求賠償損失損失。侵犯法人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的,適用前款規定。
2。民事判決的內容能否公開?
根據法律規定,任何案件無論判決結果如何,都必須公開。
根據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案件,依照法律規定不得公開審理,法院審判不公開,證據材料不公開。但不涉及量刑。
根據法律,任何案件的量刑都將公開進行。也就是說,判決書的內容嚴格按照程序要求,任何公民都有機會旁聽判決書,也就是說,判決書都是對公眾開放的。早在幾年前,不少地方法院就開始試點,市民可按規定到法院檔案部門閱卷。法院的案卷主體部分一般可供公民查閱(第二卷為保密卷),只有一些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文件不能查閱,如加密的證據材料。但判決是可以得到的。現在,針對法院審判腐敗問題,不少人提出,法院判決書都要“網上”備查。不過,全國各地法院尚未全面執行。然而,一些發達地區的法院都在網上公開發布了判決書。另一個例子是“知識產權判決書網”,全國法院對知識產權案件的判決、裁定都集中在網上。因此,判決的內容是公開的,不構成侵權。只有少數例外,如:
在強奸幼女案中,根據保護個人隱私的規定,判決應當使用被害人的化名,禁止使用其真實姓名,但由于法院的疏忽,使用被害人的真實姓名導致了隱私的泄露當事人的過錯,這是法院對隱私權造成的侵害。知道這種情況,侵權人故意到處公布判決內容,惡意明顯,構成侵權。第三,最新情況(《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第995條
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被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排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的權利不適用訴訟時效。
我們可以知道,判斷是否涉及隱私權,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有些案件不屬于公開審理,所以判決自然是一種隱私。我希望你能理解。以上均為律霸組織的相關內容。如果你有任何問題,可以咨詢律霸的律師。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注銷公司的委托書的有效期多久
2020-12-05村干部強行征地合法嗎
2021-01-06公司咨詢律師費一般是多少
2021-01-20圍繞注冊資金 公司法大修
2021-01-14一審承認的事實二審不承認怎么辦
2021-03-25給別人擔保銀行凍結賬戶怎么辦
2021-02-02公司合同書上寫著半年內離職扣工資合法嗎
2020-11-19是否在保密或競業限制協議執行期
2021-02-06如何搜集家庭暴力的證據
2020-11-15實習協議有效力嗎
2021-02-17工作多久視為建立事實勞動關系
2020-11-24社會保險能否定為勞動關系依據
2021-01-26哪些人加班沒有加班工資
2021-02-22公司裁員如何爭取賠償
2021-02-12離職后利用公司的商業機密合法嗎
2021-02-01淺析保險合同糾紛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
2020-12-16購買財產保險后要注意什么
2021-02-24在不同保險公司投保人身意外和重大疾病險,如何理賠
2020-12-07承包合同上一定要寫金額嗎
2020-11-11企業改制土地轉讓
20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