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擔保合同主體是指在擔保關系中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它通常是指主要債權人和保證人。在合同關系中,只有雙方都具備主體資格,合同才能有效成立。在不同類型的合同中,對主體資格的要求是不同的。當然,同一份合同對主體資格的要求有時是不同的。保證合同中的債權人由于其在主債務中的地位和地位,是保證債務中的純受益人,因此無需對其資格加以更多的限制。擔保人是擔保合同中唯一承擔義務的人,其資格和能力關系到擔保合同的履行,因此需要對其進行嚴格的界定。關于保證人的資格問題,有三種觀點:一是作為一個合格的保證人,它只需要具備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擔保法》第十條:“保證人和債權人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擔保合同”),第二種觀點是以《擔保法》第七條為依據的(唐曉華:《擔保法最新規定解釋》、《人民法院判例匯編》)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4頁)。)《擔保法》第七條規定,具有代為清償債務能力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公民可以作為擔保人。)第三種觀點以民事行為能力和清償能力作為保證人的資格條件,但同時認為行為人是否具有清償能力并不影響保證合同的效力(林輝:《擔保法解釋與適用》,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102頁;鄒林常民:《債務擔保的方式與應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5頁。)在我們看來,?
1。擔保人作為擔保合同的當事人,首先必須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這是保證合同有效的必要條件。就自然人而言,只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才能擔任擔保人。由于擔保合同是單一合同,擔保人只承擔擔保義務,不享有擔保權。因此,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具備訂立保證合同的資格。有人認為,無行為能力人可以由其法定代表人簽訂擔保合同。理由是,根據《民法通則》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的規定,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不能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的,可以取得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同意。我們認為這種觀點不可取。因為法定代理人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護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利益,擔保合同的目的是保護債權人而不是保證人的利益。因此,即使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足夠的財產清償第三人的債務,其法定代理人也不應當代為簽訂擔保合同。法定代理人為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設定擔保的,該擔保無效。法定代理人給債權人或者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人身遭到損害后怎么應對
2021-02-28法定收養與事實收養有什么不同?
2021-03-18有限合伙人財產份額轉讓合同當事人有哪些義務
2021-02-15破產和解的積極意義有哪些
2020-12-05法律如何判定扶養關系
2021-01-22交通事故法醫鑒定的申請與注意事項
2021-01-04改嫁后還有繼承權嗎
2021-03-23律師調解婚姻糾紛應遵守哪些原則
2021-03-10手寫房屋放棄繼承書可以反悔嗎
2021-01-29房產解押需要什么材料
2020-11-10合同詐騙罪概念是什么
2021-02-26擔保合同都是怎么擔保的
2020-11-17申請破產清算需要交訴訟費嗎
2020-12-10購房簽合同需要什么材料,購房合同丟了怎么辦
2021-01-10雇傭關系傷者主動放棄治療還要賠償嗎
2021-01-15簽訂勞動合同要注意的九個事項
2020-12-23被惡意調崗可以要求賠償嗎
2021-01-02重大誤解訂立的保險合同是否能變更
2021-02-26如何終止保險合同
2020-11-11車禍輕傷保險怎么賠償,賠多少錢
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