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效交付時間的確定應區分現實交付和概念交付。就實際交付而言,它是表意行為與事實行為的結合,即交付行為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交付動產的意思表示;另一部分是對動產的占有。兩者缺一不可。雖然我國現行立法中沒有專門的意思表示規則,但根據意思表示的法理和合同法的規定,動產交付中的意思表示,如果是以對話的形式,則在收貨人理解時生效,如果是以對話的形式不是以對話的形式,而是在到達收貨人時生效。顯然,占有權的轉移只意味著動產在空間上改變了不同的控制者,即從交付人的控制到被交付人的控制。事實的完成就是占有權轉移的完成。一旦完成占有權的轉移,就具有法律約束力。在交付的兩個要件中,占有轉移要件居于主導地位。基于占有的外觀法理,動產交付意愿的簡單表達并不產生交付效果。只有完成占有權轉移才能視為完成實際交付。從完成占有權轉移,可以推斷出交付意愿的表達已經到來。因此,在實際交付情況下,不存在撤回交付。就概念交付而言,由于交付不需要動產占有要件,即交付行為僅以交付動產的意思表示為基礎。因此,動產意思表示交付的效力是概念交付的效力。根據意思表示撤銷規則,撤銷動產交付的意思表示無疑是適用的。
一旦交付生效,對雙方具有約束力,雙方不得擅自更改或取消交付。這是因為完成交付表明物權變動的事實已經按照交付當事人的意思向社會公開。基于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即使初衷有誤或存在虛假內容,也不允許當事人對有效交付提出相反的表述,當事人必須尊重和維護交付的穩定性。交付的約束力確實不是絕對的。在不采用物權行為理論的我國,根據學界和實務界的共同觀點,當動產物權變動事由無效或被撤銷時,交付的動產必須在可以返還時返還原物。實質上,這是撤銷交付。
值得進一步指出的是,交貨方本身不能取消交貨。當事人否認交付效力的,只能依法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請求變更財產權利的事由無效或者撤銷,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對變更財產權利的無效或者撤銷作出判決或者裁決依法變更產權、解除交付的原因。也就是說,撤銷交付的權利在于法院和仲裁機構,而不是當事人。根據我國《物權法》第106條確立的善意取得規則,在善意取得的情況下,不能撤銷交付。根據物權法通論,交付具有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稱為交付形成力。《物權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轉讓自交付時起生效,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由此可見,交付是動產物權設立、轉讓以及動產物權變動、消滅的有效條件不是通過交付,而是通過占有。換言之,我國物權法確立了動產物權變動的形式主義模式。具體來說:一是動產物權的設立。這主要體現在質權的設定上,質權的設定必須以轉移占有為要件,只要動產已經實際交付完畢,質權就可以成立。二是動產物權的轉移,即動產所有權的轉移。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解釋《物權法》第二十三條中的“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筆者認為,“法律另有規定”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物權法》第二十五條至第二十七條規定的三種意思表示方式。因此,《物權法》第二十三條所說的“交付”應當作有限的解釋,即交付僅指實際交付。(2)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規定了動產物權的轉讓。在這些情況下,交付不是動產物權轉讓的有效條件。(3) 《物權法》第189條規定,動產抵押時,應當依法登記,不得交付。然而,動產抵押權的設立是一種意志主義,登記只是對抗性要件。(4) 根據《物權法》關于留置權設立的規定,留置權的設立取決于動產先前的合法占有,而不是實際交付。但我國《民法通則》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財產以合同或者其他法律手段取得的,自交付時起轉移所有權,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標的物的所有權自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那么,《物權法》第二十三條的“其他法律規定”是否包括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上述規定?答案應該是否定的。這是因為:
首先,民法通則和合同法是先頒布的,物權法是后頒布的。根據法律適用的基本規則,應當適用物權法的規定,而不是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上述規定。其次,《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對交付沒有具體規定,而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交付一般是指實際交付,“當事人另有約定”主要是指當事人約定“概念交付”的情形。在這三種情況下,所有權在實際轉移占有時并不轉移,但物權法有這三種交付的特殊情況,故不應再屬于當事人協議的范圍。第三,如上所述,物權法中交付的含義不同于合同法中交付的含義。合同法上的交付不是物權變動公示的方式,而是當事人履行合同的行為。除“概念交付”外,當事人還可以約定在標的物交付后的某一時間轉讓所有權,如所有權擔保買受人的占有不屬于所有權人的占有,也不屬于簡單交付,即不公示所有權的轉讓。因此,不應將其作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式,包括所有權的設立和轉讓。準不動產的交付及其登記效力的協調在民法理論上被稱為準不動產,因為船舶、航空器、機動車的價值巨大,這在世界各國的不動產法律規則中普遍適用。[22]根據我國《物權法》第六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消滅應當依法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轉讓應當依法交付。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在本質上仍然是動產。其物權的設定和轉讓,應當以交付方式予以公示。物權法第二條對物權變動和消滅的公示方式沒有明確規定。《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船舶、航空器、機動車產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23]與《物權法》第6條相比,第24條是一項特殊規定。但《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登記的效力是登記對抗要件主義,對物權變動應當采取何種公示方式沒有明確規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子女有能力贍養父母能辦低保嗎
2021-02-14轉租可以不告知房東嗎
2021-01-11新合伙人加入后的債務如何處理
2020-12-08車禍有人受傷警察會立案嗎
2021-02-15開發商延期交房怎么辦,開發商違約購房者怎么維權
2020-11-11父母離婚孩子17歲可以獨自生活嗎
2021-02-24非居住房屋拆遷貨幣補償金額如何確定
2021-02-09公司解除勞動關系怎么賠償
2020-11-18離職檢查電腦合法嗎
2020-11-24上海主動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1-01-27漢中市事業單位試用期工資標準
2021-01-17人壽保險理賠指南的各種規定
2020-12-01買兒童保險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問題
2020-12-07建工險延期最長時間是多久
2021-01-15人身保險合同終止條件是什么
2021-01-02保險合同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2020-12-31人身保險投保書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2021-01-22法律對保險合同的主體資格的要求有哪些
2020-12-17車禍后的賠償是不是保險公司決定的
2021-03-08保險理賠降賠空間是怎么回事
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