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知識產權法的研究,我們會發現,立法者在這些法律中普遍規定了相應的侵權類型和具體形式。雖然這些規定中有所謂的變通規定[3],但總的來說,知識產權法列出了對侵權行為的描述,并對侵權行為作出了各種規范性規定,構成了認定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法律標準。因此,在研究侵權認定時,首先要研究和探討現行知識產權法中知識產權侵權認定的法律標準,對知識產權侵權的規定有四種表述方式:一是在相應法律的法律責任一章中明確規定,并列出同一條規定民事責任后應當追究民事責任的侵權行為,如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和著作權法關于計算機軟件保護的規定[4]。第二條規定,在知識產權保護一章中,對侵權行為有專門規定,另一條規定了這些行為的法律責任,如《商標法》[5]。第三種是法律禁止的侵犯專利權,在法律總則中,在權利保護一章中,有一條專門列出了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和不承擔賠償責任的行為[6],本章規定了應追究的法律責任,如專利法[7]。第四章是專門規定侵權或違法行為的一章,另一章專門規定了應當追究的法律責任,如《反不正當競爭法》[8],知識產權法一般規定了相應知識產權的權利內容,列舉并規定了侵權行為、例外和限制以及法律責任。法律責任一般分為民事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因此,在認定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時,應當注意知識產權法所要求的一切法律事實,即侵權行為所必需的法律事實體系。避免任何片面和主觀的觀點。這一點對于審判案件的法官來說尤為重要,一般來說,法律賦予的權利是指法律允許權利人為實現自身利益而采取的、由他人法律義務所保障的行為尺度,即法律允許的行為尺度。它通常由積極行為權、請求權(消極行為權)和請求國家保護權構成[9]。這三部分權利結構既可以獨立存在又不可分割,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應該說,法律首先肯定的是當事人積極行為的權利,它處于權利結構的中心;同時,其實現有賴于義務的履行和義務不履行時的國家保護。在知識產權法領域,國家法律賦予當事人的上述權利形式尤為明顯
知識產權法在賦予當事人權利時,一般規定了權利人的積極權利和權利的各種功能范圍。同時,由于知識產權是無形財產,處于其各種權力的中心,法律對每一項權利都給予了明確的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因其技術性和專業性而與每項權利的保護范圍明顯不同。例如,發明專利權保護符合專利條件的發明技術方案;該專利的所有權利要求都明確規定了該技術方案受法律保護的范圍。另一個例子是注冊商標權。《商標法》保護符合商標注冊要求的圖形或文字,或其組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企業破產法司法解釋一及答記者問
2020-11-20車輛損失險有必要買嗎
2020-11-12夫妻一方是精神病人的婚姻有效嗎
2020-12-13申請撤銷脅迫婚姻怎么進行
2020-11-13交通賠償訴訟怎樣提交證據?
2021-02-04怎樣擬定婚前協議才會有效
2020-11-13冷暴力屬于校園欺凌嗎
2021-01-01配偶不出面可以做抵押貸款嗎
2021-03-12房產贈與給侄子要交契稅嗎
2021-03-15八級傷殘是什么待遇
2020-12-07個人所得稅沒有繳納稅務局會如何處罰
2021-01-20貨物運輸保險單種類介紹有哪些
2021-01-26投保人在投保時要保護自己的利益應該如何處理
2020-11-30企業未繳納社會保險費用要面臨的強制征收法律風險
2021-03-16未盡說明義務 事故后應理賠
2020-11-22死亡事故理賠流程
2021-01-24保險公司如何評級
2020-11-09農村開墾出來的荒地可以辦理流轉嗎
2021-01-27農村征地中,哪些情況下可以拒絕簽字
2021-01-31在征地拆遷中,什么時間節點可以提起聽證
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