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咨詢】
【法律解析】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涵義及司法認定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涵義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造成重大事故以后,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不對被害人實施積極救助,反而逃跑,棄被害人于不顧的行為。刑法之所以將交通肇事后逃逸作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從重打擊,是因為行為人交通肇事后,本應盡一切努力救助被害人,保護現場,向公安交警部門報案,接受處理,而且行為人也能夠履行這種義務,但逃逸者卻違背了該義務,使司法部門不能及時處理事故,事故責任無人承擔,也往往使受害人延誤治療時機。因此,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
(二)關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認定
判斷一行為是否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應著重從以下幾點把握:(1)、行為人的交通肇事行為必須達到“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程度,這是認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行為人沒有造成上述嚴重后果而逃逸的,則不應認定該行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僅能作為治安處罰的從重情節考慮。(2)、行為人在逃逸時必須明知自己的行為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生,這是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因素。如果行為人沒有意識到交通事故的發生而離開現場,則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認定其構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強調的是,筆者所說的“明知”,是指行為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如果行為人“應當知道”自己的行為造成交通事故而裝作不知道,逃離事故現場的,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3)、逃逸的目的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這是認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一個重要因素。實踐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數人是因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親友及其他圍觀群眾的毆打而逃跑,這些人往往在逃離現場后,很快通過報告領導或報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處理。顯然,這些人的主觀惡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認定時加以區分,以保證準確適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縱。當然,行為人出于正當目的逃離現場后,必須及時向有關機關報案,接受法律處理,否則,如果行為人一逃便杳無音信,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4)、行為人的逃逸行為不應僅限于“逃離事故現場”。司法實踐中,往往出現這種情況,行為人在發生交通肇事后,及時將被害人送往醫院搶救,但在之后卻因為害怕承擔高額醫療費或害怕被追究法律責任而畏罪逃跑,對此行為應如何認定,有的認為,逃逸應界定為逃離事故現場,而有的則認為肇事發生后為逃避法律打擊而逃跑的行為均應認定為逃逸。筆者認為,我國刑法規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并不是單指的當場逃逸,也包括事后逃逸,關鍵是看行為人的主觀目的與社會危害性。如果僅將逃逸界定為逃離現場,那么性質同樣惡劣的逃避法律追究的行為就得不到相應的法律追究,可能會影響對這類犯罪行為的懲處。因此,交通肇事后,雖及時將被害人送往醫院搶救,但在之后卻畏罪逃跑的仍應認定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二、“逃逸致人死亡”的涵義及司法認定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離現場,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助而死亡的行為。較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質更為惡劣,危害更為嚴重,因為這種行為直接導致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因此,《刑法》對這種行為規定了更為嚴厲的刑罰,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判斷一行為是否屬于“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要看這一行為是否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果該行為不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當然談不上“因逃逸致人死亡”;如果該行為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則需要進一步分析逃逸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是判斷“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關鍵所在。如果死亡結果與逃逸行為無關,即無論行為人逃逸與否、救助與否,均不影響被害人死亡,則不應認定為“因逃逸致人死亡”,只能按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處理;如果行為人的逃逸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即被害人死亡是因為行為人逃逸,致使受害人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而造成的,則應認定行為人“因逃逸致人死亡”。
實踐中發生的交通肇事后逃逸,且發生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形形色色,筆者認為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形,應當分別作出相應的定性和處理。(1)行為人肇事后,被害人當場死亡,行為人明知被害人已死亡,為逃避處罰而逃逸。行為人雖有逃逸行為,但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沒有因果關系,不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對行為人的行為以交通肇事罪定罪,按照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惡劣情節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2)行為人肇事后,被害人當場死亡,行為人并不知道被害人已死亡,但為了逃避處罰,置被害人的生死于不顧而逃逸,行為人雖有逃逸行為,主觀上具有放任的故意,但與被害人的死亡沒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不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對行為人的行為應當以交通肇罪定性,按照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惡劣情節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3)行為人肇事后,致被害人損傷特別嚴重,即使及時搶救,受害人的生命也無法挽救,行為人為逃避責任而逃逸,對死亡結果的發生聽之任之,行為人的逃逸行為對死亡結果的發生并無實質上的因果關系,也不屬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應以交通肇事后逃逸處以3至7年有期徒刑。(4)行為人肇事后,在逃逸過程中再次發生交通事故致他人死亡的,可分為以下二種情況:其一第一次肇事后,逃逸途中只注意吸取教訓,而忘記其他義務導致再次發生交通肇事致人死亡,行為人的兩行為均構成交通肇事罪。其二行為人肇事后,逃逸途中以盡快的速度逃跑且不顧多數人的生命安全導致多人死亡,主觀故意由過失轉化為故意,其行為侵害的客體是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安全,屬于危害公共安全,對行為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5)行為人肇事后,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后隱藏或者遺棄,如將被害人放在不易被發現的地方,自己駕車逃跑,使被害人處于無法得到救助的環境中,主觀上是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傷亡結果的發生,行為人的行為應當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逃逸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這是判斷“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關鍵所在。但在辦案實踐中,判斷逃逸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并不簡單。首先要看死亡發生在逃逸之前還是之后,如果發生在逃逸之前,自然不屬于逃逸致人死亡。若死亡發生在逃逸之后,如果損傷特別嚴重,即使及時送往醫院搶救也無濟于事,則判斷二者的關系也不困難。但對于損傷不是特別嚴重,受害人為老年人、生前曾某種嚴重疾患者以及被送往醫院搶救無效死亡的,判斷二者的關系往往比較困難,這類案件肇事者與受害人家屬往往爭議較大,肇事者往往認為系損傷嚴重而死或認為主要系自身體質問題而死,而死者家屬則往往認為系延誤治療而死。筆者認為,認定是否屬于“因逃逸致人死亡”,一要在案發后,及時調查了解案發經過,案發到死亡經過的時間、發現時死者的情況、送往醫院時的情況以及對死者的救治經過,以綜合判斷死亡與逃逸的關系;二要需要建立、完善相應的醫學鑒定機制,需要對被害人進行認真、細致的檢查,依據醫學科學理論準確認定死亡原因、結果與逃逸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三是及時進行法醫學鑒定,必要時要通過尸體解剖以判明死因,為案件準確定性和公正處理提供科學依據。
三、交通肇事罪與其他犯罪的區別
1、與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重傷罪的區別
根據刑法規定,過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過失而導致他人死亡的行為。過失致人重傷是指行為人因過失損害他人身體健康,致人重傷的行為。(1)客體不同。交通肇事罪侵犯的是交通運輸安全,而過失致人死亡、過失致人重傷則侵犯的是他人的人身權利。交通肇事罪危害后果中的致人死亡或重傷都是交通運輸過程中的致人死亡或重傷,屬于過失致人死亡、過失重傷的特殊形式。(2)主體不同。交通肇事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凡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但只有少數的例外情況,如重大飛行事故罪,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的主體。后兩罪的主體則為一般主體。(3)發生的場合不同。交通肇事罪發生于交通運輸過程中,與交通工具相聯系,后兩罪其本上發生于日常生活中的過失行為造成的。
2、與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區別
實踐中,逃逸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有這樣一種情況,即肇事者在肇事后并非單純的不進行搶救,而是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爾后將其隱藏或棄于荒野,從而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的情況。筆者認為,這種情況不屬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范疇。因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針對肇事者的不作為致使被害人死亡而言,雖然從肇事者義務的角度來看,肇事者將被害人帶離現場隱藏或遺棄的行為人屬于不作為,但從被害人權利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直接剝奪了被害人進行自救和期待他人救助的權利,肇事者從主觀上明知將被害人帶離現場隱藏或遺棄的行為將導致其死亡的后果,因此這種行為從本質上是剝奪他人生命權的故意殺人的作為行為。正是基于上述理由,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第六條規定: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后隱藏或者遺棄,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嚴重殘疾的,應當分別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3、與過失破壞交通工具罪、交通設施罪的區別
過失破壞交通工具罪是指由于過失而引起火車、電車、汽車、船只、航空器遭受嚴重破壞,造成嚴重后果,危害交通運輸安全的行為。過失破壞交通設施罪是指由于過失而破壞軌道、橋梁、機場、航道、燈塔等交通設施,危害公共安全,致使火車、汽車、電車、船只、航空器傾覆或毀壞,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交通肇事罪與過失破壞交通工具罪、交通設施罪在主觀上都是過失,侵害的客體都是交通運輸安全,客觀上都過失地破壞了交通工具、交通設施,都造成了人身傷亡和公私財產的重大損失等嚴重后果為構成要件,但兩罪還有以下區別:(1)主體不同。交通肇事罪的主體是除重大飛行事故罪、鐵路運營安全事故罪以外的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構成,而后兩罪的主體則是一般主體。(2)客觀方面不同。交通肇事罪都發生在交通運輸過程中,大都違章操作構成,后兩罪在客觀方面與行為人的職務活動無關。
交通事故發生后,根據事故責任人主觀過錯的程度不同,可能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也就不同。根據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交通事故的發生給受害人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責任人首先要承擔賠償受害人損失的民事責任,這種責任根據過錯大小可以分為全部責任、主要責任、同等責任、次要責任。機動車一般都有第三者責任保險,發生交通事故后,在賠付問題上,保險公司有先予支付的義務;不足的部分由有責任的機動車駕駛員支付;機動車駕駛員無支付能力的,由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來支付(有關部門正在制定該基金支付辦法)。但如果是交通事故發生后逃逸的,逃逸的當事人承擔全部責任。根據我國《刑法》第133條規定,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交通肇事罪的,責任人要承擔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事責任,但交通肇事逃逸的,則要承擔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刑事責任,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承擔七年以上刑事責任。
交通肇事后,受害人往往處于孤立無援的危險狀態,由于這種狀態是由肇事人的交通違法行為造成的,所以產生了肇事人及時消除這種危險狀態的法律義務。肇事后逃逸,不履行法定義務,事實上形成了新的違法行為。因此,交通肇事逃逸,無論是民事賠償責任、行政處罰責任,或是刑事責任都要比沒有逃逸嚴重得多。更重要的是,發生交通事故后,如果逃逸,將導致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也就是說,可能機動車駕駛員無責任或只有部分責任;但如果逃逸,就可能負交通事故的全部責任。此外,《道路交通安全法》還明確規定了交通肇事逃逸構成犯罪的,處以吊銷駕駛證,且終身不得重新領取。我國現行刑法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或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現行刑法與舊刑法相比,對于交通肇事罪,對交通肇事后逃逸及逃逸致人死亡作出了專門規定,明確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現行刑法提高了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為嚴厲打擊交通肇事后逃逸犯罪行為提供了法律根據。為正確適用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又制定了《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但是,在具體的案件中,逃逸與死亡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而刑法及司法解釋的規定卻過于籠統,因此,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經常出現理解上的分歧。本文擬從逃逸、逃逸致人死亡的含義、逃逸人的主觀罪過以及與其他犯罪的區別等方面的問題作一探討,以求在司法實踐中對交通肇事罪更準確地適用法律。
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交通肇事致人死亡逃逸的認定方面的相關信息,可以知道,交通肇事致人死亡與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有一定區別,但是如果逃逸,將導致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可能機動車駕駛員無責任或只有部分責任;但如果逃逸,就可能負交通事故的全部責任。希望大家文明行車,平安出行。如果您或您的親友有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建議您咨詢專業律師提供幫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執法的類別包括什么
2021-03-02相鄰權需要哪些證據
2020-11-29已婚男人婚外生子違法嗎
2021-01-01合資轉外商獨資是否可以
2021-01-22民間借貸房產抵押房子會被執行嗎
2020-11-10二審期間可以申請財產保全嗎
2021-01-19老人的贍養費標準
2020-11-18公安有調解權嗎
2021-03-08手寫房屋放棄繼承書可以反悔嗎
2021-01-29北京房產糾紛律師:北京市房地產抵押登記辦理程序
2021-01-14刑事速裁程序能否上訴
2021-01-03離婚財產保全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2021-03-21私有房向機關等出租或出售的規定
2020-12-28按揭的房產可以贈與未成年兒子嗎
2021-01-12誰能申請訴前停止侵犯知識產權行為
2020-11-26噪音擾民的時間規定
2020-11-30已經履行脫密期還需履行競業限制嗎
2020-11-25關于試用期的規定有哪些?
2020-11-26對工傷認定不服可申請仲裁嗎
2021-02-11事業單位拖欠工資是勞動爭議嗎
20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