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詐騙罪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故意犯罪。這是合同詐騙罪立法的選擇。⑥ 有學者認為,任何人使用刑法規定的欺詐手段,原則上應認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⑦ 當然,刑法規定的合同詐騙罪的幾種客觀行為都離不開“非法占有目的”的主觀要件。但是,合同詐騙罪構成要件中的某一欺詐行為是否為客觀行為,取決于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因此,在判斷行為是否構成合同詐騙罪時,不僅要看行為人是否符合刑法第224條規定的行為類型,還要看行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因此,非法占有目的的存在是認定合同詐騙罪的關鍵。在司法實踐中,偵查機關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認定犯罪人的“非法占有”主觀故意。由于偵查技術和偵查人員能力的限制,許多欺詐案件難以核實犯罪人的主觀目的,無法追究刑事責任。那么,在司法實踐中如何認定合同詐騙罪行為人非法占有的主觀目的呢?筆者認為,在處理具體案件時,應根據刑法規定的具體行為進行綜合判斷,作出司法推定,并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綜合考慮各種主客觀因素。在司法實踐中,“司法推定”作為一種思維程序和犯罪證明方法被廣泛認可和使用,其代價或依據是“忽視個人可能與結論相反”。⑧ 根據司法實踐經驗,應當在司法推定中予以充分承認。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
行為人的履行能力可分為三種情況:完全履行能力、部分履行能力和無履行能力,應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認定:(1)行為人具有充分的履行能力,但行為人自始至終沒有履行任何履行行為,以欺騙手段讓對方單方面履行合同,侵占對方財產的,應當認定為合同詐騙罪;(2) 不完全履行的目的是為了違約或避免自身損失或由于不可避免的客觀原因造成的,應當認定為民事欺詐;部分履行是為了誘使對方當事人繼續履行,侵占對方當事人財產的,應當認定為合同詐騙罪;(3) 具有部分履行能力,但行為人自始至終沒有履行任何履行行為,但讓對方單方面履行合同,以欺騙手段侵占對方財產的,應當認定為合同詐騙罪;(4) 具有部分履約能力和積極履約行為,即使最終合同未完全履行或未完全履行,也應認定為民事欺詐;但是,如果行為人的履行不是為了承擔合同義務,而是為了誘使對方繼續履行合同并占有對方的財產,則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5) 在簽訂合同時沒有能力履行合同,仍然沒有能力履行合同,但仍然欺騙對方,侵占對方財產的,認定為合同詐騙罪;(6) 如果在簽訂合同時沒有能力履行合同,但經過多方努力,有能力履行合同并有積極的履行行為,無論合同最終能否完全履行,都只構成民事欺詐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不屬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行政訴訟行為有哪些
2021-02-17事后保證的法律效力是什么
2021-03-16全責交通事故保全期限
2021-03-01轉賬支票背書需要注意的事項
2021-03-06附條件生效多久生效
2021-03-06三部門:推動婚戀交友平臺實名認證,嚴打婚托婚騙
2021-03-04父母去世之前能繼承房產嗎
2020-11-24中間人拿好處費違法嗎
2021-01-27在商場內滑倒受傷后怎么辦
2021-01-11集體土地租賃協議書的內容
2021-03-17勞務用工法律須知
2020-12-31負債與勞動糾紛如何區分
2021-03-21人身保險傷殘評定是如何的
2021-01-28人身保險殘疾程度與保險金給付有什么關系
2020-12-17無責方保險理賠需要什么資料
2021-03-12對保險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的資格有什么條件
2020-12-18煤礦建筑安裝工程承包合同范本
2020-11-28土地出讓轉讓的流程
2021-02-18工業土地分割轉讓嗎
2021-01-26農民土地流轉合同書范本
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