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文理解
1、未成年人在學校受到侵害,學校承擔的是過錯責任還是推定過錯責任,一直存在較大爭議。因為學校對未成年人也只是教育、管理和保護義務,不同于監護義務,而且學校不可能掌握每一個未成年人在學校的一舉一動,如果都依過錯推定來確定學校的責任,對學校來說是很不公平的。《民法通則意見》第160規定:“在幼兒園、學校生活、學習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精神病人,受到傷害或者給他人造成損害,單位有過錯的,可以責令這些單位適當給予賠償。”該條體現的是一種過錯責任。《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七條也將教育機構的責任定性為過錯責任。但一直以來,很多學者對此都有異議,認為應將未成年人區分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教育機構承擔的責任要重以些,對于有一定辨別能力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教育結構承擔責任則應輕一些,故主張將未成年人區分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相關法律條文中分別予以規定,隨著《侵權責任法》的出臺,我們可以看出立法者最終采納了這一意見,將未成年人區分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從而對教育機構的責任承擔作出不同規定,同時將教育機構以外的第三人侵害未成年人時,教育機構的責任承擔也單列一條,即將教育機構的責任分三條予以了規定。具體如下:(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的人身權、健康權受到侵害,實施過錯推定原則,教育機構要免除自己的責任,必須積極的舉證其盡到了教育、管理職責,沒有過錯,如果教育不能證明其無過錯,即推定其有過錯并應承擔民事責任;(2)而對于有一定辨別能力的限制民事行為人,教育機構承擔責任應輕一點,教育機構應承擔的是一種過錯責任,由受害人承擔舉證責任。(3)教育機構以外第三人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行為人為教育機構之外的人員、行為人存在加害行為、行為人的過錯不是必須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第三人的行為與損害后果有因果關系。教育機構只在未盡到相應管理職責時,承擔與其過失程度相適應的補充責任。從本條對教育機構承擔責任的規定來看,視乎是把舉證責任歸屬了原告,但筆者認為由于本法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所規定的教育機構的舉證責任,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作出了區別對待,考慮到法律的解釋要考慮外部體系的一致性和內部評價體系的無矛盾性問題,此處同樣應進行區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別人盜取個人隱私可以報警嗎
2021-02-08如何申請財產保全
2020-12-05發生勞動糾紛時該如何證明自己身份
2021-01-21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單的種類
2021-01-15人身保險的法律特點是怎么樣的
2020-12-10投保人與受害人達成的調解協議保險公司會賠嗎
2020-11-12保險是先用交強險賠付嗎
2020-11-09保險公司定損太低,該怎么辦
2020-12-06雇主責任保險有拒賠的情況
2020-11-08進西藏得高原腦水腫 被保險人理賠遭拒
2020-12-05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是否構成刑事犯罪
2021-01-14土地轉讓申請怎么寫
2021-01-17外嫁女孩還能獲得拆遷補償嗎
2020-12-04拆遷房買賣應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28易地扶貧搬遷、危舊房改造補助多少錢
2021-01-19廠房拆遷停產停業損失應該怎么補償
2021-01-13征地補償款如何領取
2020-11-18征地補償款村委會最多能提留多少
2020-12-27農村征地補償費,農戶能分到嗎
2021-02-28農村村民開荒地征地補償有嗎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