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合同詐騙罪非法占有合同欺詐認定
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采取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等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合同詐騙罪因其犯罪手段的特殊性,它侵害的不只是他人財產的所有權,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或間接地危害了市場經濟秩序。現行刑法第224條專條規定了合同詐騙罪,并將其列入“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一章,充分說明在該罪侵害的復雜客體中,市場經濟秩序才是主要客體。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詐騙分子為了實現對非法利益的追逐,通常利用簽訂合同的形式進行詐騙活動,而使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交織在一起。司法實踐中如何正確區分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中的民事欺詐行為的界限并非一件易事。如果不能正確區分這兩種行為,就會帶來如下惡果:要么將合同詐騙罪定性為民事欺詐行為,從而輕縱了罪犯;要么將合同中的民事欺詐行為定性為合同詐騙罪,錯誤地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所以正確界定合同詐騙罪與合同糾紛中的民事欺詐行為,不僅有重大的實踐意義,也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一、同詐騙罪與合同欺詐行為主觀方面的區別
(一)故意的內容不同:主觀上有無非法占有目的
合同詐騙罪的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刑法第224條明確規定,構成該罪行為人須“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合同欺詐行為行為人主觀方面也表現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使對方陷入錯誤認識,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合同欺詐,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非法占有目的,其目的是采取欺詐手段與他人簽訂合同,確立權利義務關系,從履行合同中牟取利益。行為人主觀上有無非法占有目的,是合同詐騙罪與合同欺詐行為區別的關鍵所在。目的,雖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活動,但主觀的目的形成后,不會永遠停留在大腦中,主觀目的總是要通過客觀存在來實現的,主觀的心理內容可以通過客觀的行為表現出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起訴?
2020-12-23行政訴訟立案三個月了不開庭正常嗎
2020-12-11如何判斷農村房屋是不是違建,法律依據是什么
2021-03-07國家賠償決定如何申請執行
2020-12-31監護人能抵押孩子的房產嗎
2020-11-18離婚女方要孩子需滿足什么條件
2021-02-21二審是不公開審理嗎
2021-01-24怎么舉報強制拆遷
2021-02-12仲裁員在仲裁過程中應該做什么
2021-03-10小貸公司無抵押無擔保貸款的申請條件是哪些
2021-01-31銀行業監督管理的職責
2021-01-31倉儲合同倉單能不能質押
2021-01-26房屋中介違約應該怎么賠償
2021-01-04如何保障老年人的住房
2021-02-23員工未辦理離職手續勞動關系是否還存續
2021-03-23勞動爭議案件訴訟一般需舉證的內容
2020-12-11人壽保險的理賠流程是怎樣的
2020-12-14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保險費糾紛案
2020-11-25保險合同到期按什么條款退款
2021-02-10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應該如何獲取
202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