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采取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規定用特定形式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行為人非依法律規定或者取得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
那么,哪些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的相關法律規定,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間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確能證明是在發病期間實施的,應當認定無效。行為人在神志不清的狀態下所實施的民事行為,應當認定無效。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實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脅迫行為。一方當事人乘對方處于危難之機,為牟取不正當利益,迫使對方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嚴重損害對方利益的,可以認定為乘人之危。
(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附條件的民事行為,如果所附的條件是違背法律規定或者不可能發生的,應當認定該民事行為無效。凡是依法或者依雙方的約定必須由本人親自實施的民事行為,本人未親自實施的,應當認定行為無效。
(六)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民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后,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雙方惡意串通,實施民事行為損害國家的、集體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應當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包括雙方當事人已經取得和約定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者返還第三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價上漲賣方違約應該怎樣維權
2021-02-21輕微交通事故起訴律師費誰給
2020-11-14標志設計包括哪些步驟
2021-03-24給別人做擔保算負債嗎
2021-03-10協議離婚未成的離婚協議生效嗎
2020-11-15放棄財產繼承權需要哪些手續
2021-01-12反擔保合同適用法律情形有哪幾種情況
2021-03-12分期買的手機不想要了需要賠錢嗎
2021-01-17地役權是否適用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
2020-11-19土地糾紛告狀村委會是民告官嗎
2021-02-20怎樣理解勞動合同的試用期?
2021-01-13實習期公司有權利處罰員工嗎
2020-12-28勞動爭議的調解組織具體有哪些
2020-11-24家庭財產保險中被保險人的義務有哪些
2020-11-24人身保險的受益人確定的方式是怎么樣的
2021-01-04車險理賠流程是什么
2021-02-01也談《無證駕駛時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能否免責?》
2021-03-01人身保險不是一買就保 一起保險理賠案的教訓
2021-01-01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草案)
2021-01-01轉讓土地使用辦理要求都有哪些
202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