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產侵權其實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講都是非常陌生的,財產侵權就是指有一些人非法的占用了你的一些合法的財產。比如弄壞了你的東西,騙走了你的虛擬網絡上的東西等等。我們國家對于財產侵權是有相關的規定的,那么財產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是多少呢?
財產損害賠償判決適用法律條款有:
1、《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二款: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
2、《侵權責任法》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三條 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3、《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七十六條 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對具體法律問題的有關司法解釋也可以作為法律規定直接在判決時予以引用。
造成的財產損害賠償是合同的違約責任糾紛還是侵權之訴侵權之訴。
財產損害賠償有什么標準,財產損害有哪些賠償方式根據《民法通則》第117條的規定:損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 折價賠償。可見,財產受到損害,恢復原狀為第一位的救濟,恢復原狀不能的,可以 采用賠償損失作為第二位的救濟。 折價賠償應當以受損壞的財產的實際價值為限。沒有損壞的部分應不應當賠償還要看具體情況:如果損壞的部分會直接影響到未損壞部分的價值則應當賠償。如果沒有影響的話就不應當賠償。 附:tieba.baidu.com/...=index
財產損害賠償糾紛屬于侵權嗎國家法律禁止生產和銷售過期食品。如果消費者買到過期食品,可以要求商戶退貨或者更換。食品安全法第三十條 禁止食品生產經營活動中有下列行為: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產食品,或者用回收的食品、超過保質期的食品作為原料生產食品;
第四十四條 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保證食品安全的要求貯存、運輸和配送食品,定期檢查庫存食品,及時清理變質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第六十二條 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應當對召回、超過保質期等市場退出的食品采取補救、無害化處理、銷毀等措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勵和支持建立不合格食品無害化處理設施。
第一百一十一條 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按照職責分工,沒收違法所得、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并處二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并處貨值金額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生產經營致病性微生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生物毒素、污染物質、放射性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含量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限量的食品;
(二)生產經營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
(三)經營超過保質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
第一百二十七條 違反本法規定,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賠償金額不足一千元的,賠償一千元。
財產損害賠償有什么標準,財產損害有哪些賠償方式財產損害賠償判決適用法律條款有:
1、《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二款: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
2、《侵權責任法》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三條 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3、《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七十六條 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對具體法律問題的有關司法解釋也可以作為法律規定直接在判決時予以引用。
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是第幾級案由二級,上面是物權保護
財產損害賠償訴求是否有法律依據財產損害賠償判決適用法律條款有:
1、《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二款: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
2、《侵權責任法》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三條 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3、《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七十六條 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對具體法律問題的有關司法解釋也可以作為法律規定直接在判決時予以引用。
損害財產的侵權責任有哪些財產權侵權責任在整個侵權責任法體系中歷來占有重要位置,并廣泛存在于一般侵權與特殊侵權責任之中。鑒于所受侵害財產范圍的開放性特征,《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范圍也相對寬泛,從侵害財產權利到財產利益的損害均被其涵蓋,其第2、15、19、21條等條文,共同構建了財產權侵權責任的賠償規范體系。其中第19條又最為關鍵,直接影響財產權侵權中的財產損失計算,是整個財產權侵權責任制度的落腳點。但遺憾的是,《侵權責任法》第19條的規定過于簡單,僅作了一般概括性規范,導致該條文在立法之中爭議頗大,即便是在《侵權責任法》頒布和實施后,法學界和司法實務界亦對該條文多有批評。同時,隨著民事單行法的頒行,我國民法學研究已逐步從立法論走向解釋論,一方面立法過程本身更應運用解釋學探究其內涵邏輯和操作的妥適,使出臺的法律條文不至于存有過多明顯的遺漏;另一方面,借助法律解釋學來梳理已有文本,補充和充實已有法條,進而影響新法。[1]針對《侵權責任法》第19條,我們應堅持解釋論,自財產權侵權賠償的原則出發,借以厘清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和純經濟損失的理論爭議,明晰以全面賠償原則(填補損害原則)為最高宗旨的賠償原則體系;以《侵權責任法》第2條為基點,界定財產權侵權責任的范圍和類型,最終構建財產權侵權責任損失計算的理論框架和具體適用規則,為司法裁判提供指引。
一、財產權侵權賠償原則的確定:以利益平衡為中心
(一)全面賠償原則對間接損失與純粹經濟損失賠償的認知
財產權侵權損害賠償以填補為原則,以財產損失程度為基礎,實現對財產損失的全面賠償,是侵權賠償之基本準則。[2]全面賠償(填補損害)不僅包括侵害他人財產所造成的直接損害損失,而且還包括可能產生的間接損失,即除了積極損害之外還應賠償本應獲得但因侵權損害導致而沒有獲得的財產利益。《民法通則》第117條已對間接損失的賠償有所規定,只要在侵權行為實施時財產的取得具有可能性,即便損失的并非現實的利益,間接損失也應成立。
由于對間接損失損失程度的判斷囿于個案情況難以準確作出,因此,學術界在認定間接損失方面存在分歧。相應的,對《民法通則》第117條中提及的“受到其他重大損失的”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見解。有學者認為,只有屬于重大損失的才給以賠償,一般損失不予賠償,不能因為保護受害人的利益而加重侵權人的賠償負擔。[3]這種認識的基礎在于侵權責任法不僅是權利保護的裁判法,而且也是合理劃定人們行為自由界限的法律,如果對侵權人要求過重,則會影響其行為自由,有違利益平衡的基調,因此對間接損失應當采取可預見性標準予以限制。正是鑒于損失賠償所應遵循的填補損害原則,筆者認為,立足現實國情和《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環境,對于存在明顯的可判斷和可預見的可得利益之減損,一般間接損失也應賠償。
在《侵權責任法》立法的過程中,不少學者還從建議稿或國外立法例方面提出對純粹經濟損失予以賠償的建議,主張將其攝入全面賠償原則之下。[4]各國對純粹經濟損失的界定并不一致,一般是指不依賴物的損害而發生的損失,或者是不作為權利或受到保護的利益侵害結果存在的損失。[5]筆者認為,對純粹經濟損失予以有一定限制標準的賠償具有合理性,而對于純粹經濟損失賠償的限定條件和標準則由加害人的主觀故意以及可得利益的預見性加以綜合考量確定。為防止無限擴大賠償范圍而應對純粹經濟損失賠償加以限定,即賠償范圍不得超過加害人在實施侵權行為時應當預見的損失范圍,《歐洲侵權法基本原則》第2:102(4)條即有對純粹經濟損失賠償限定的明示。[6]可見,無論是對《侵權責任法》第19條規則的理解還是對我國司法實踐中具體裁判的認知,給予純經濟損失......余下全文>>
產品質量侵權損害賠償范圍怎樣規定侵權損害賠償的范圍產品質量侵權損害賠償的范圍包括對人身傷害的賠償和對財產損失的賠償。 ①人身傷害指因產品存在 缺陷造成消費者人體和健康的損害。它分為一般傷害、致殘傷害和 致人死亡三種情況。一般人身傷害指受害人通過治療,能夠恢復到 受損害前的身體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侵害人應當賠償醫療費和因 誤工減少的收入。醫療費指受害人為恢復健康所花費用,包括藥費、手術費、住院費、護理費、交通費等。受害人因誤工減少的收 入是以收入的實際損失計算的,包括工資、獎金和補貼的減少等。 如受害人沒有工資收入,則賠償標準以當地一般臨時工的工資標 準為限。致殘傷害,加害人除賠償受害人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 入外,還應賠償殘疾人生活補助費,如殘疾人購置輪椅,定期更換 假肢,以及必要的護理費、營養費等。致人死亡,加害人除賠償受害人死亡前所支付的醫療費、誤工減少的收入外,還應支付死者的 喪葬費、撫恤費及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②財產損失 指除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失,包括財產的實際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對財產損失的賠償,首先應當恢復原狀。如無法恢復原狀的,侵害人可以按照該財產的現行價格將其折算成貨幣進行賠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生產者可以免予賠償:第一,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第二,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想必大家看到了這里對于財產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們對于財產侵權的行為不能縱容,如果我們身邊發生財產侵權的行為了我們一定要去有關部門舉報或者尋求法律的與援助。我們還要了解一些相關的法律規定,這樣才能知道如何保護自的合法財產安全。
財產侵權訴狀該怎么寫?
財產侵權故意的法律規定是怎樣的?
財產侵權管轄權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企業受疫情影響工資怎么發
2021-02-14規范的保密條款需包括哪些內容
2021-01-24什么是破產債權
2021-03-02欠條和借條有區別,你知道嗎
2020-11-09沒領證再婚算重婚嗎
2020-11-13退伍軍人跟沒當過兵的人犯法怎樣判刑
2020-11-21婚前患病婚姻一定無效嗎
2021-02-16婚姻關系中的共同收益包括什么
2020-12-26雇傭關系辭退需補償嗎
2021-02-18各主要城市對終止合同的經濟補償金有何規定
2021-01-26內部調崗定義
2020-12-28技術聘用合同是否屬于勞動爭議
2021-01-18保險公司的除外責任有哪些
2020-12-01以房養老政策如何且行且完善
2020-11-21購買兒童意外傷害賠償保險的注意事項
2021-01-16吳某訴一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1-01-30幫朋友炒股賠錢怎么算
2021-03-10保單受益人變更注意事項
2021-03-05網絡銷售的技術手段是什么
2021-01-26保險公司有哪些形式
202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