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補償是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對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實行征收,并按照一定標準對被征土地給予補償。
征地補償的法律法規主要為:《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1953年)、《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條例》(1982年)、《土地管理法》(1985年)。《土地管理法》先后進行過三次修改,目前正在進行第四次修改(《土地管理法》2012修訂草案已提交人大審議)。
征地補償制度從《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到《土地管理法》(2012修訂草案)產生如下變革:
(一)征地補償內容從最初的發給補償費或者補助費并進行適當的勞力安置到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與勞力安置選擇適用,鼓勵多種安置方式并存)、青苗及附著物補償費,再到另增加住宅從地上附著物補償(單列)、社會保障費并法定其他安置方式并存(如:留用地安置)。
(二)從最初對特殊類型的土地(如:市區內沒有收益的空地)或特定條件下(如:社員大會或者社員代表大會認為對社員生活沒有影響,不需要補償,并經當地縣級人民委員會同意)可以無償征收到取消有條件無償征收。
(三)征收補償主體從最初的用地單位修改為市、縣國土行政部門。
(四)補償費標準上限由近二年至四年的定產量的總值到被征土地年產值的二十倍,又到被征土地前三年產值的30倍,再至征地補償取消倍數上限。
(五)補償安置原則從被征用土地者的生產、生活有影響的,發給補償費或者補助費,到妥善安排被征地單位的生產和群眾生活,再到不能降低原有的生活水平。
(六)補償標準原則核定產量標準,到按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再到給予公平補償(征地補償費標準由市、縣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土地資源條件、土地產值、土地區位、土地供求關系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綜合因素確定,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
(七)補償標準的形式由用地單位與土地權利人簽訂“協議”、“征地協議”方式,到征地批準機關依據法定補償標準批準補償數額。
(八)地上附著物補償由最初應該在保證原來的住戶有房屋居住的原則下給房屋所有人相當的房屋,或者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則發給補償費,到地上附著物、青苗補償費的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再到被征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準,由市、縣人民政府制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
二、征地補償制度變革的特點
(一)把土地作為單一生產資料對象轉向重視土地物權的使用和交易價值。
(二)由強調土地公共資源屬性到強調土地資產的私權屬性。
(三)由單調的補償方式到補償方式多樣化,更注重長久保障性。
(四)征地補償程序更加具體和細化,強調和有利于保護被征地農民知情、確認、聽證、社保和獲得合理補償權利的程序性保障。
(五)征地補償標準已經考慮土地年產值以外的其他因素,包括土地區位、供求關系以及土地對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功能。但土地物權市場價值仍有較大差距。這可能是土地公有的基本所有權制度和土地資源權利“泛行政化”的影響。
(六)全國征地補償標準以省為單位,包括區片地價、年產值、征地保護價、區片地價和年產值相結合等并存的補償標準方式。充分體現各經濟區域不平衡和征地補償對各地影響的復雜性和重要性。
三、征地補償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征地“公共利益”適用范圍的濫用,直接導致農民“低價”失去或“被征收”土地。征收土地的適應應嚴格適用“為公共利益”需要原則,但實踐過程中,眾多征收土地行為都屬于為商業利益需要,當然《土地管理法》(2012修訂草案)對公共利益做了列舉式的范圍規定,但如何落實仍有待于考驗。
(二)補償標準仍與市場價值的脫節。雖然各地根據地方經濟等因素特點制定并不斷調整征地補償標準,但具體標準與被征收土地的市場價值仍存在較大差異。目前,提出了“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與國有土地同地同價,但征收土地,作為失去土地物權的方式,我認為更應參照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標準原則,才能真正體現農民這一群體土地財產的價值,實現私人物權保護原則。
(三)征地補償標準實施和執行問題仍未做到有法必依。受到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地方財政收入影響,仍存在“以租代征”、“按年產量支付”、“按剩余承包期限和年常量”支付等違反征地補償規定的行為;甚至有的地方挪用“失地保障保險資金”等直接侵犯被征地農戶獲得合法補償的權利。這也是地方財政能力與用地需求的矛盾在征地補償領域的具體體現。
(四)保障被征地農戶程序性權利還應加強。在征地實踐過程中,征地組織機關往往為了減少工作阻力或減少工作量,而縮減被征地農戶所享有的知情、確認、聽證、社保和合理補償訴求的程序性權利。集體經濟組織在這個過程中也往往受到行政壓力或個人私欲的影響直接或間接的侵犯農戶的上述權利,該權利的被侵犯或忽視是導致征地糾紛和地方不穩定因素的重要來源和直接誘因。同時,作為征地審批機關的省級政府或國務院對征地報批材料多為“書面審查”,對材料的真實性審查“流于形式”。所以,加強對農戶征地程序性權利的落實尤為重要和緊迫。加強對政府征地行為的約束,保證被征地農民在征地批準前和實施過程中的參與權、話語權,堅持“先補償安置,后實施征地”,補償資金不落實的,不得批準和實施征地的措施需要落實和加強監管。
(五)應盡快調整好物權價值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征收集體土地比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復雜很多,包括城鄉接合部、鄉鎮、新城等大量的土地都是集體土地。如何落實物權價值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個長久但不能擱置的問題。
(六)征地救濟權利知情權落實問題。《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十七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可能產生不利影響的,應當告知其申請行政復議的權利、行政復議機關和行政復議申請期限。因此,在土地征收實踐中,征地公告的內容除了包括批準征地機關、批準文號、征收土地的用途、范圍、面積以及征地補償標準、農業人員安置辦法和辦理征地補償的期限等實體內容外,還應當包括相對人依法享有的救濟權利和申請救濟的途徑,如復議權、復議期限等內容。但該義務諸多土地行政部門沒有落實,甚至到相關司法機關主張權利時,也未得到充分適用和保障。農民程序性救濟權利得不到保障何來實體法律救濟保障。
(七)提高征地補償標準仍有較大空間,這也是提高農民收入,重視“三農”問題,化解地方不穩定因素和矛盾的有利因素。
《國有土地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中亦規定,征收國有土地上的房屋應給予公平補償,房屋評估參照市場價值。本次《土地管理法》修正草案刪除了現行第四十七條中關于“按照被征收土地原用途給予補償”以及“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償費總合不超過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30倍”的內容,而是改為公平補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商標侵權判決書會怎么下發
2021-01-30合同未到期辭退都有什么賠償
2020-11-15父母離婚的對子女的撫育費如何給付
2021-02-18婚內過錯賠償最新規定是什么
2021-01-28仲裁協議的獨立原則是如何的
2020-12-15交通事故放車協議
2021-03-16北京長期員工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1-01-07中年人離婚協議書該如何書寫
2021-02-05如何分割夫妻財產
2020-11-27幼兒園中層競業限制有效嗎
2021-03-14壽險的投保額怎么計算,購買壽險時又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1-03-18三責險如何計算賠償金額
2020-11-15保險合同糾紛中的法律知識
2021-01-27被保險人違反保證保險公司可以拒賠嗎
2020-11-28原告潘某 邵某訴被告某保險分公司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1-02-18旅行社責任險條款概述
2020-12-25交通死亡事故走保險流程
2021-02-26單位沒按勞動法買保險如何維權
2020-11-08裝寬帶 個人信息遭遇“代理傷”
2021-01-19預定死亡率 Expected mortality
202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