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解釋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的最新答復是怎樣的
新的《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婚姻法司法解釋二》有效時期為2020年12年31日止,屆時與《民法典》相沖突的條款失效,由新的司法解釋頒布替換。
此次最高院辦公廳對“修訂《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的答復,對于各地法院在認定夫妻共同債務的實踐中起了新的指導性作用,旨在糾偏法院對第24條簡單機械地適用,梳理后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是否用于夫妻共同債務”進行合理的舉證責任分配。這是此次答復最大的亮點。夫妻一方因日常生活所需的舉債可以直接認定為共同債務,超出日常生活所需的大額舉債,則由債權人和舉債人證明該款項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在實踐中,非舉債方可以通過收集日常生活開支明細等證據,證明共同生活的實際費用以及說明無對外舉債之必要,從而將款項用途的舉證責任交由債權人和舉債人,達到維護自己的權益之目的。
2、堅持厘清債權債務的內部法律關系和外部法律關系以保護民事交易安全和社會秩序。
3、因投資虧損而產生債務是夫妻共同債務,應當由夫妻共同承擔。
4、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借款,非舉債方不承擔償還責任。
5、夫妻一方對外擔保之債不適用第24條認定夫妻共同債務的規則。
6、未經審判程序認定夫妻共同債務的性質,不得直接在執行程序要求未舉債的夫妻一方承擔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規定
第一條規定: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司法解釋第二條規定:“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解釋》第三條規定:“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于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最高法"24條"新規:誘騙對方簽字不符合"雙方合意",
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夏吟蘭告訴記者,這需要符合幾方面的條件,包括雙方具有夫妻身份,雙方均應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以及雙方意思表示真實。
所謂雙方意思表示真實,夏吟蘭說,這意味著任何一方不得以欺詐、脅迫等行為誘騙、迫使他方簽字或追認以一方名義所欠的債務;同時,雙方合意還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公序良俗,例如即使雙方合意也不能共同舉債從事賭博、吸毒等違法行為。
焦點一:解釋旨在完善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標準
其實去年2月,針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二)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最高法就出臺了相關補充規定,明確法院對夫妻一方所負的虛假債務、非法債務不予保護。對于此次最高法再次發布司法解釋,相關負責人表示,是為了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標準,合理分配舉證證明責任。
回顧夫妻共同債務認定的法律規定可以看到,2003年,最高法在起草制定婚姻法司法解釋(二)時,實踐中反映較多的是一些夫妻“假離婚、真逃債”的問題。結合當時的經濟社會生活和司法實際問題,最高法通過該解釋第二十四條,即“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
多位婚姻法領域的學者向記者表示,當時24條的出現確實遏制了夫妻雙方惡意串通、侵害債權人權益的現象。
不過,隨著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我國城鄉居民家庭財產情況發生巨大變化,法院審理涉及夫妻共同債務案件的難度也隨之加大,現實中出現了夫妻一方與債權人惡意串通損害夫妻另一方權益的情形,甚至出現了法院適用24條判令未舉債一方配偶共同承擔虛假債務、非法債務的極端案例。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最高法于2017年2月28日出臺了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的補充規定和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涉及夫妻債務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以表明法院對于虛假債務、非法債務不予保護的立場。
與此同時,最高法也注意到,有關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標準、舉證證明責任等方面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因此最高法在總結審判經驗、反復調研論證和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出臺了這一司法解釋。《解釋》也旨在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標準,合理分配舉證證明責任,引導民商事主體規范交易行為,加強事前風險防范,指導各級法院準確認定夫妻共同債務,平衡保護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焦點二:解釋在現有法律框架內查缺補漏
最高法民一庭相關負責人在發布會上說,目前,民法典分則正在加緊制定過程中,包括夫妻債務在內的夫妻財產制問題作為婚姻家庭編中的重要內容,必然也是立法高度關注和著力解決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解釋》沒有就夫妻共同債務作出新的全面系統規定,而是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和原則精神,在既有法律框架內和現行司法解釋基礎上,聚焦民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本著密織法網、查缺補漏的原則,對夫妻共同債務的推定、排除以及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等問題進行細化和完善,最大限度地防止極端案例的發生。
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中華女子學院黨委書記李明舜也告訴記者,夫妻共同債務問題的解決涉及立法的完善和司法審判的改進,不可能通過一個司法解釋畢其功于一役。新解釋雖然解決了審判實踐中夫妻共同債務的司法認定標準,并對舉證責任進行了相應分配,但是問題的徹底解決還需要通過立法對相關制度進行完善,“期待正在編纂中的婚姻家庭編能夠在汲取我國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立法例,制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夫妻財產制度,以服務和保障婚姻家庭的穩定和幸福。”
據最高法上述負責人介紹,《解釋》在制定過程中堅持平等保護的原則,即債權人的債權和夫妻一方的財產所有權均屬于法律保護的范疇,因此法院在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時,既要依法保護善意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又要依法保護夫妻特別是未具名舉債一方的合法權益。“通俗地說,就是既不能讓應當承擔責任的主體不承擔責任,也不能讓不應當承擔責任的主體承擔責任。通過舉證證明責任的合理分配等方式,取得二者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一、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制定背景
2001年修訂的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從這一規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夫妻財產共有制或者約定財產歸各自所有但第三人不知道該約定的情況下,夫或妻一方所負的債務應該由夫妻雙方共同償還。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編寫(時任副主任胡康生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釋義》(2001年6月第一版,法律出版社出版)的解釋是:“第三人不知道該約定的,該約定對第三人不生效力,夫妻一方對第三人所負的債務,按照在夫妻共同財產制下的清償原則進行償還。”“本款中的夫或妻一方所負的債務,是指夫妻一方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產生的債務,至于是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還是個人債務,在所不問,即無論是為子女教育所負債務,或個人從事經營所負的債務,還是擅自資助個人親友所負的債務,都適用本款的規定。”這就進一步明確了夫妻一方個人所負合法債務應當由夫妻雙方共同償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般家庭擁有的財產數量和類型不斷增加,社會公眾的婚姻家庭觀念和家庭投資渠道也日趨多元化。風險投資、股票投資、房產、借貸、收藏等大額投資越來越普遍。這使得許多家庭的財富可能因此而快速增長,同時因投資而產生債務的風險也在不斷放大。既然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生產、經營的收益歸夫妻共同所有,那么根據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的原則,因投資經營產生的債務也應當由夫妻共同承擔。我們認為,對于夫妻一方因投資經營所負債務,按照夫妻共同債務處理與婚姻法規定精神是一致的,這既符合保障市場經濟交易安全,也關系到3億多家庭的生產經營。
婚姻法第四十一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但這里所指的“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是僅限于夫妻之間內部適用,還是可以適用于夫妻一方與債權人之間即外部適用,有不同的理解。基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釋義》的解釋,以及婚姻法第四十一條刪除了1980年婚姻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的“男女一方單獨所負債務,由本人償還”的規定,當時我們認為,婚姻法第四十一條所指的“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宜理解為限于夫妻內部關系,效力不能及于債權人一方。
正是在婚姻法規定的基礎上,結合2003年起草婚姻法司法解釋(二)時夫妻“假離婚、真逃債”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情形較為多發的現狀,最高人民法院在對債權人利益和夫妻另一方利益反復衡量和價值判斷后,制定了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應該說,該司法解釋秉承了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和原則,是嚴格限定在現行法律規定范圍內的解釋,出臺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破壞交易安全的社會現象,市場秩序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二、有關夫妻債務司法認定的問題不斷增多
近年來隨著民間借貸案件的高發,有關夫妻債務的認定問題也不斷增多。由于婚姻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規定了夫妻財產共有制,但是對于夫妻債務如何認定,第十九條第三款和第四十一條規定的不夠具體明確,兩個條文之間的關系不夠清晰,學術界、實務界以及社會上對此理解不盡一致,導致司法適用不統一,對夫妻債務的司法認定出現了一些問題。
婦聯組織經常接到投訴,反映因配偶一方舉債,“被負債的一方”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各級法院也陸續收到反映,認為該條過分保護債權人利益,損害了未舉債配偶一方利益,有的法院判決高利貸、賭博、非法集資、非法經營、吸毒等違法犯罪行為形成的所謂“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由不知情的配偶承擔;甚至夫妻一方利用該條規定勾結第三方,坑害夫妻另一方等。近來來,一些“被負債的一方”更是成立了“反二十四條聯盟”“二十四條公益群”,抱團維權,要求進一步健全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認定夫妻債務的裁判思路
為積極應對司法實踐中認定夫妻債務存在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司法解釋、司法政策或規范性文件,從多個角度加強對各級人民法院的指導。
其一,(2014)民一他字第10號《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關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性質如何認定的答復》(答復江蘇高院)明確:“如果舉債人的配偶舉證證明所借債務并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則其不承擔償還責任。”
其二,(2015)民一他字第9號《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關于夫妻一方對外擔保之債能否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復函》(答復福建高院)明確:“夫妻一方對外擔保之債不適用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的規定。”
其三,2017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的補充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涉及夫妻債務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虛構債務和違法犯罪所負債務不認定為共同債務,并確立了七項審判原則。
其四,今年3月份以來,最高人民法院與全國婦聯成立聯合調研組,先后分赴8個省區市開展有關調研工作,深入了解各地法院認定夫妻債務的情況,加強夫妻債務認定的對下指導。
即便如此,審判實踐中夫妻債務的認定問題仍然很難完全解決,主要在于非舉債配偶的舉證困難和法院查證的困難,尤其對于非舉債配偶不知情但又無法證明并非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的合法債務,是否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實踐中認定標準很不統一。我們認為,要徹底解決以上問題,更好地保護未舉債配偶一方以及善意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應當在法律層面構建完善的夫妻債務制度,需要立法機關就夫妻債務問題作出立法解釋,明確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的準確含義及其與第四十一條之間的關系,并在民法分則親屬編編纂過程中,加強對夫妻財產共有制、夫妻財產分別制以及夫妻共同債務制度等的研究論證。
四、最高人民法院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將結合司法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夫妻共同債務,擬開展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通過發布典型案例、召開座談會等形式,指導各級法院落實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規定,準確界定夫妻共同債務和個人債務,避免簡單、機械適用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四條。具體為:(1)根據婚姻法第四十一條的規定,明確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沒有用于共同生活的債務為個人債務。當然,夫妻共同生活的范圍既要考慮日常家庭生活,還要考慮家庭的生產經營活動。(2)合理分配舉證責任,夫妻一方因日常生活所需的舉債可以直接認定為共同債務,超出日常生活所需的大額舉債,則由債權人和舉債人證明該款項用于夫妻共同生活。(3)夫妻一方為生產經營活動的舉債,根據生產經營活動的性質、夫妻雙方在其中的地位作用、第三人是否善意等具體情形來認定是否屬于夫妻共同債務。
2、系統梳理各地法院在認定夫妻債務方面好的經驗做法,為細化和完善司法解釋打好基礎,適時細化和完善司法解釋。同時,加強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審理涉及夫妻共同債務案件的指導力度,維護個案裁判結果的公正。
3、在嚴格執行《通知》第二項“未經審判程序,不得要求未舉債的夫妻一方承擔民事責任”規定的基礎上,研究解決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感謝您對人民法院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
2017年8月24日
日常生活中如何判定家庭暴力?
1、家庭暴力的主體是家庭成員。
家庭成員是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內的親屬,一般應具有親屬關系和共同生活兩個特征。如父母子女關系、夫妻關系。這里的親屬關系不僅僅是指依靠婚姻和血緣維系的親屬關系,還包括依法律關系形成的親屬關系,如已形成扶養關系的繼父母子女關系,繼兄弟姐妹關系等。在這里還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的家庭暴力往往是認為具有配偶關系的男性對女性的施暴。當然,這在家庭暴力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但事實上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還包括老人、兒童以及女性對男性的施暴,這也越來越為社會所重視。
2、家庭暴力的實施者在主觀上必須具有故意。
實踐證明,家庭暴力具有手段的殘酷性,情節的惡劣性,后果的嚴重性,時間的連續性,這些特點決定了家庭暴力僅以故意為條件。
3、家庭暴力的實施者在客觀上實施了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等行為,并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
客觀上須具備兩個方面:
一是實施了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的暴力行為。
二是造成一定傷害后果。
日常生活中偶爾的打鬧、爭吵不能理解為家庭暴力。
4、家庭暴力侵害的客體是家庭成員的人身權利,具體為生命權、健康權、自由權和身體權。
身體權是家庭成員維護其身體完整并支配其肢體、器官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其中包括性權利。健康權是家庭成員維持其人體各種生理機能的正常運轉,不受生理和心理侵害的權利。生命權是以家庭成員的生命安全的利益為內容的權利。自由權是家庭成員在法律的范圍內,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進行行動和思維,不受約束,控制或妨礙的權利。
現實生活中各種類型的家庭暴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間存在難以割斷的內在聯系:
首先,在對身體的暴力中可包含對性的暴力,而對身體的暴力無疑會引發精神折磨和心靈傷害,于是引發間接的精神暴力;
其次,對性的暴力既是對被害者的身體暴力,也是精神暴力;
家庭暴力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1、民事責任。根據新婚姻法的規定,家庭暴力是法定離婚理由之一,而且受害者可以要求家庭暴力實施者承擔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
2、行政法律責任。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對實施家庭暴力尚未構成犯罪的可處以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3、刑事責任。嚴重的家庭暴力會構成刑法中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侮辱罪等罪。其中,家庭暴力實施者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經常以打罵、捆綁、凍餓、強迫超體力勞動、限制自由等方式,從肉體、精神上摧殘、折磨,情節惡劣的,構成“虐待罪”,應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引起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家庭暴力實施者使用暴力公然貶低其他家庭成員人格,破壞其名譽,情節嚴重的,構成侮辱罪,應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或剝奪政治權利。家庭暴力實施者故意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構成故意傷害罪,如果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或致人死亡的,按照刑法最高可判處死刑。
根據法律法規,家庭暴力實施者以暴力手段干涉家庭成員結婚和離婚自由的,同樣觸犯刑法,構成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律霸網小編提醒大家對于婚姻來說,能夠結合本就不容易,如果因為一些影響到婚姻,使家庭破滅,這樣會導致很多不必要的事情發生,更多相關法律問題可以咨詢律霸網的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涉外婚姻典型案例
2020-12-31交通事故對方不處理怎么辦
2021-03-17新三板定向增發的流程
2020-11-28蓄意造假做偽證如何處罰
2021-01-24人傷事故出院后先去交警大隊還是保險公司
2021-01-12家庭暴力如何處罰是怎么樣的
2021-01-23信用卡逾期的立案標準
2021-01-26交通事故定責可以協商嗎
2021-01-10單位集資房轉讓合同應該怎么寫
2021-02-19訂立勞動合同有哪些程序
2020-12-17實習期協議書范本
2021-01-05勞動訴訟的審理程序是什么
2021-01-09索要民工工資屬于勞動爭議嗎
2021-03-17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貨損賠償糾紛案
2021-01-30保單質押率的含義是什么
2021-01-082020年河北保險最低基數是多少
2020-12-29保險合同糾紛代理詞怎么寫
2020-12-29保險理賠沒下來保證金怎么寫
2021-02-14兒童意外傷害保險選購指南
2021-02-07被保險人或投保人保戶須知
20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