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貼現的企業或者個人在承兌匯票被騙后,均采取“掛失——申請公示催告——取得除權判決——持判決書提示付款”的方式挽回損失,極少向公安機關報案,通過刑事訴訟途徑來挽回自己的損失以外,因為騙子騙到承兌匯票后通常已經將承兌匯票款挪用,基本沒有了償還能力。按照近幾年的統計,采取“偽報承兌匯票喪失的方式”可以挽回損失額的10%到70%,票面金額越小,到期日越長,“掛失成功”的比率就越高,乃至在“圈內”已經形成了一個“慣例”,一旦收不到承兌匯票貼現款,立即到法院去申請公告,江浙滬等經濟發達的法院為了應付大量的申請公告案件,在立案庭設立了專門的公示催告窗口。
之所以存在這種現象,主要是我國承兌匯票法司法解釋存在漏洞,《民事訴訟法》只規定公示催告的期間“不得少于六十日”,并未規定起始時間,而承兌匯票法司法解釋完全無視承兌匯票“付款到期日一般為六個月”的實際情況,竟然荒唐地規定公告時間“最長不得超過九十日”。因為法律的缺失導致實踐中承兌匯票還未到期法院已經判決“承兌匯票無效,持票人可以持判決申請銀行付款”,而承兌匯票到期后真正的持票人提示付款時,錢已經被申請公告人提走,持票人反而拿不到承兌匯票款。應當說,法律的這種規定是錯誤的,為“偽報承兌匯票喪失,惡意轉嫁風險”創造了機會??杀氖?,這種情況居然在我國延續了十五年(從2000年承兌匯票法司法解釋出臺到2015年),直到今年,這種錯誤才得到糾正。以后再試圖通過申請公示催告的方式來挽回損失,轉嫁風險在做法在法律層面上已行不通。
2015年2月4日施行的新民事訴訟法解釋明確規定“公示催告期間屆滿日不得早于承兌匯票付款日后十五日”,簡而言之,除權判決最早要在承兌匯票到期日后十五日作出,按照法律規定(《承兌匯票法》53條第2款)持票人在付款到期后十內應當提示付款,如果承兌匯票不是丟失(滅失),十五日內持票人早已拿著承兌匯票去銀行提示付款了,一旦發現承兌匯票被掛失,只需向法院申報權利,公示催告程序立刻終止,不會等到法院再作出除權判決了。
因此,現階段申請貼現的企業或個人被騙后再申請公示催告已無意義,應該及時的請求法律援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門面租房合同范本模板是怎樣的
2020-11-10專利轉讓過程中合同須約定的事項有哪些
2021-02-25仲裁開庭對方不來賠償怎么辦
2020-12-31工程質量不達標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0-11-26單方解除合同的法律后果
2021-03-24勞動者可以提出解除競業限制協議嗎
2020-12-11企業不執行勞動調解協議怎么辦
2021-03-21怎么投保人壽險,投保人壽險要注意什么
2020-11-16意外事故包括哪些
2021-03-17保險合同無效案例有什么規定
2020-12-17車禍致殘的理賠項目有哪些
2021-03-11保險公司審核傷殘鑒定要多久
2021-03-25土地轉讓協議范本是怎樣的
2021-03-05土地轉讓出售協議范本
2021-02-282014年土地登記代理人《法律知識》:平等原則
2021-01-18拆遷補償規則是否完全“政策”說了算
2020-12-10劃在拆遷紅線內的房子能不能賣
2021-01-11拆遷安置房如何補償
2021-03-05修高鐵占用房屋怎么賠償
2021-01-07房屋拆遷補償計算標準和費用分類是怎樣的
20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