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撤銷權概述
破產撤銷權,是指在破產程序開始后破產管理人對債務人在破產申請受理前的法定期間內進行的欺詐債權人行或損害全體債權人公平清償的行為,有申請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破產撤銷權的建立,其直接目的在于試圖使那些惡意逃避債務而非法轉讓的財產回復為破產財產,或者使非法設定的財產權利效力予以撤銷,從而得以實現全體一般債權人間的最大化公平分配。
從企業破產法第31條提出限制破產撤銷的必要性
第31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一年內,涉及債務人財產的下列行為,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一)無償轉讓財產的;
(二)以明顯不合理的價格進行交易的;
(三)對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的;
(四)對未到期的債務提前清償的;
(五)放棄債權的。
第三款的擔保行為,是指對本來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的行為。在破產程序中,擔保財產不屬于破產財產不參與破產分配,擔保債權人行也享有就特定的擔保財產行使優先受償的權利。如果破產債權本來沒有財產擔保,在破產臨界期內,才經債權人行的請求或由債務人主動給予某項債務提供財產擔保,則就使該原本無擔保的債權人行在破產程序中獲得了優先受償的地位,從而違背了破產程序使債權公平受償的宗旨,因此應當予以撤銷。
該條款是目前最為詬病也是金融債權在破產案件中“最受傷”的。如果企業破產法不考察追加擔保行為的主觀方面,即使當事人進行追加擔保時確實并非惡意,其行為也全部被規定為可以撤銷,這可能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和最大的社會傷害。
破產撤銷權的意義
(一)體現了法律的公平價值取向債權人依法自債務人處主張權利,獲得債權的清償,是民法所確立的社會秩序。雖然我們尊重交易活動中“合同相對性”和“意思自治”原則,但是,破產法以國家公權力為后盾,對民法上的私行為進行適當的干預,其本身具有正當性。在民法所確立的社會秩序中,合同當事人基于所有權、合同相對性、意思自治可以自由分配自身的權利義務。該行為效力不及于第三人,第三人亦不能隨意干預。但是,如果正常的調節方式出現失常,法律不對這種失常的秩序進行限制和規范,必將使得債權人的權益受到損害而不能獲得相應救濟,此時,破產撤銷權的存在顯得尤為必要。同時,企業瀕臨破產,其現存的資產狀況決定了債權人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清償,那么,要確保債權人得以公平的分配,為債權人公平分配破產財產制定一套合理的規則有其現實的必要性。因此,法律賦予破產管理人向法院申請對債務人可撤銷行為進行撤銷的權利,亦是體現法律公平的價值所在。
(二)撤銷權制度在司法實踐中有其必要性現實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破產債務人,其在企業經營出現支付不能的情形時,總是為自己尋求退路。因為與債務人關系較為疏遠的債權的存在,債務人往往與熟悉的、關系密切的債權人串通并實施清償,甚至虛構債務的存在轉移企業資產。其結果即導致有些債權人合法利益不能保障,使得這些債權人利益遭受損害。債務人不法行為的存在,使得許多的債權人出現恐慌,加速企業陷入惡性經營的境地,導致企業信譽下降,破產財產價值加速流失。如果不對債務人的不法行為進行限制、規制,將導致社會的信用危機,人們在交易時對交易對象的信賴將完全打破,其對交易對象履行合同義務的合理預期始終無法達到,這將直接影響市場經濟的運行和效率。因此,市場經濟的有序健康發展也有賴于撤銷權制度的建立。
個人申請破產后債務怎么辦
個人申請破產后,我們可以視為其已經不具有了還債能力。那么此時對于其的債務問題,就可以從不具有還債能力進行分析。
《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八條規定:“債務應當清償。暫時無力償還的,經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由此可見,債務人必須償還債務是肯定的。但目前社會上債務得不到償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無力償還,另一種是有能力而拒不償還。而《民法通則》對此也僅作了上述原則性規定。
實踐中,債務人無力償還又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暫時無力償還。如屬于這種情況,可按照上述《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由債務人分期償還。另一種是永久無力償還。如果是永久無力清償的話,則只能就債務人的個人現有財產來清償了,這就要經過法院審理、作出判決,再付諸執行,也就是說債務人有多少個人財產可供執行,債權人就拿多少。
破產撤銷權行使的限制
破產撤銷權的設置目的為了保護債權人行的利益,所以破產撤銷權存在的依據就在于破產撤銷權的對象侵犯了債權人行的利益。如果沒有利益遭受侵犯,撤銷權就沒有合理的存在基礎。僅就《企業破產法》第31條第3款“(一年內)對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的”條文而言,從文意上屬“偏頗性清償”,從而損害了部分債權人行利益。若僅從損害結果看,“偏頗性清償”損害了債權人行的利益。但對于偏頗性行為的構成要件中,若只注重行為客觀上的偏頗性后果,而對于此種行為發生的背景、客觀行為和主觀方面在所不問的話,則將顧及交易穩定、安全和秩序。因此,有必要對破產撤銷權在主、客觀方面進行適度的限制。
1、破產撤銷權主觀方面的限制
撤銷權的主觀要件,是指債務人、交易相對人以及轉得人行為時具有的主觀思想狀態對撤銷權的構成有無影響。有以下幾種情形,應當作為判斷撤銷權主觀方面的限制:
(1)債權人行與債務人不存在惡意串通的情形
行為人主觀之惡意的設定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破產立法政策和立法目標。側重于保護債權人行利益,就少設或不設可撤銷行為的主觀要件,以方便破產管理人行使破產撤銷權,最大限度地保護債權人行利益;如果側重于保護債務人利益,破產法就重視設定可撤銷行為的主觀要件,加重破產管理人申請撤銷有關行為的證明責任,保證破產撤銷權行使的慎重性,從而保障債務人行為的有效性。我國目前在司法實踐中,對于破產撤銷主觀上是否存在惡意、是否以惡意串通作為構成要件,存在著重大爭議。
(2)債權人行不知債務人達到破產界限的情形
臨界期內債務人未必都達到了破產界限,債務人因決策失誤、資金鏈斷裂,“一夜”之間走向破產不是沒有可能。
對此,債權人行在履行破產撤銷權抗辯時,應當提交當時債務人經營狀況的證明,比如企業資產負債表、社保繳費紀錄、等企業利潤表、納稅記錄、企業用電量等,以證實債務人在追加擔保時并不存在資不抵債、瀕臨破產的窘景。
(3)合理對價的認定
決定行為是否會被撤銷,還要考察客觀上獲得對價的程度。合理對價要比較轉讓的財產價值和債務人收到的價值之間的大小,如果債務人的所得是顯著低于該行為所造成的損失,那么該行為在效力上具有可撤銷性。不過畢竟要求的是合理的對價而非簡單的等價,因而如果該交易對債務人不利,就要對整個交易內容進行檢查,并全面考慮該交易對企業的影響。
2、破產撤銷權客觀方面的限制
(1)臨界期間內債務人未達到破產界限
我國現行破產法把臨界期間規定為破產案件受理前的1年,在此期間內相關的行為如放棄債權提前清償未到期債權等都被直接規定為需要被撤銷。
(2)以新還舊
在目前金融背景和環境下,金融機構普遍對債務人存在借新還舊的問題,從理論上講金融機構借新還舊屬于對舊貸款的延期還款處理,并不屬于發生新的借款關系,其債務屬于既存債務,對于借新還舊后新提供的擔保,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意見屬于“事后抵押”。
(3)追加貸款
以新還舊的客觀方面限制,同樣適用于債務人在追加貸款過程中,作為相應對價的事后抵押行為。金融機構在解決中小企業資金信貸方面,出于自身安全方面的考慮,在債務人未能歸還前一筆借款的前提下,應債務人的要求或政府的要求,追加貸款以扶持企業發展,此時要求對企業未提供財產擔保的金融債務提供實物抵押,此種行為金融機構不存在主觀惡意,因此當然應當作為破產撤銷權的客觀方面的限制。
(4)債務人惡意破產
債務人為惡意逃避債務存在利用破產制度來損害金融機構合法利益的行為。在現實中債務人由于所負債務較多,相對于社會債權,金融債權往往被作為最后清償的對象及抵賴的對象。一些債務人往往預先從金融機構貸得款項,而后利用破產制度,故意制造債務特別是擔保債務,從而使企業破產或頻臨破產,致使金融債權陷于懸崖邊緣。對于債務人的此種惡意行為,亦應作為破產撤銷權的客觀方面的限制。
從上面律霸網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關于破產撤銷權及限制的必要性的問題,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律霸網小編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一些破產的問題,一定要保持相應的冷靜,無論是對債務人和債權人來說,我們都是有著相應的管理辦法的,最為主要的是破產撤銷權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公平最大化,希望大家都清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法中過錯有什么法律規定
2021-01-06強拆后的法定訴訟時效是如何規定的
2021-01-29被狗咬傷誤工費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01借款協議自己寫有法律保障嗎
2020-12-14什么情況成立累犯
2020-12-18遺產繼承到法院起訴怎么辦
2020-12-28交通事故起訴需要哪些材料
2020-12-23怎樣寫離婚證據目錄范本是怎么樣的
2020-12-23房產放棄贈與公證了沒過戶能反悔嗎
2020-11-20承包合同對方無法履行怎么處理
2020-11-12公司不承認與員工有勞動關系怎么辦
2021-02-03哪些情況下勞動爭議不得仲裁
2021-02-02辭退是開除公職嗎
2021-03-02買兒童保險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問題
2020-12-07交強險如何支付賠款
2021-02-10對每一危險單位的風險管理的規定有哪些
2020-12-10保險合同是不是有條件的單務合同
2020-12-14人身保險合同的形式有哪些
2020-11-21受害人無法聯系被保險人的利益如何維護
2020-12-10全責方撤案我如何理賠
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