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錯責任原則一般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但在過錯推定責任的情況下,對過錯的認定則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受害人只需要證明加害人實施了加害行為,造成了損害后果,加害行為與損害后果存在因果關系,無須對加害人的主觀過錯情況進行證明,就可推定加害人主觀上有過錯,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加害人要想免除其責任,則需要證明自己主觀上無過錯。
法律上的過錯如何認定?
依《民法通則》第106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guī)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據此,在法律規(guī)定的特殊侵權責任外的一般侵權行為中,不具有過錯即不構成侵權行為。
民法上的過錯,是指違法行為對其實施某種行為及其損害結果的發(fā)生所持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某種損害結果,而仍然希望或放任這種損害結果發(fā)生的心理狀態(tài)。希望的心理狀態(tài)是直接故意,放任的心理狀態(tài)是間接故意。過失,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結果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或已經預見卻輕信能夠避免的心理狀態(tài)。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是無認識的過失或疏忽大意的過失,已經預見卻輕信能夠避免是有認識過失或過于自信的過失。
在司法實踐中,判斷行為入主觀上是否有過失時比較復雜。一般來講,判斷行為人是否有過失,應以行為人是否應當預見或者能夠預見而是否給以注意作為依據。確認行為人的預見能力,要從其年齡,文化程度、專業(yè)知識、工作經驗、技術水平、擔負的職責以及實施某種行為時的具體情況,客觀地進行判斷。另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外在世界的認知水平也不斷提高,所以應當預見或能夠預見的判定標準也應該不斷變化。
要是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不妨向我們律霸網的律師進行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什么叫國家賠償
2021-01-11禁止侵害他人隱私權的具體行為有哪些
2021-01-29結婚自由的保護措施有什么
2021-03-16領結婚證會查精神殘疾病史嗎
2020-12-10商業(yè)銀行擅自縮短營業(yè)時間如何處罰
2021-02-09產品怎么簽訂免責合同
2021-01-04擔保合同連帶責任無效的依據有哪些
2021-03-11如何打專利官司
2021-02-07房地產投資技巧
2020-11-19太原市樓間距規(guī)定
2021-02-26員工不同意調崗怎么辦
2020-12-04房屋火災意外險多少錢
2021-01-24交通意外險何時不用理賠
2021-01-27保險公司報備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相關事項有哪些
2020-11-29哪些人可以做保險合同的關系人
2020-11-18保險提醒、說明義務嚴格,保險人說明義務的履行標準是什么
2021-02-10人身保險合同代簽效力
2021-02-20保險人說明義務與免責條款效力之關系辨析
2021-02-04人身意外保險購買的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07土地出讓需繳納稅費嗎
202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