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謠言法律維權
應對措施
加強主流文化建設。網絡謠言是一種文化現象,其本質是腐朽的、低級的、破壞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眾的、良性的文化。有學者認為,謠言與語言同時誕生。從這個意義上看,謠言是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現象。當主流文化比較占據優勢的時候,謠言就會自生自滅;當主流文化處于不均衡的狀態時,謠言就會泛濫。加強主流文化建設,要倡導政府誠信行政,誠信開展公共服務;要求政府官員說實話,說真話。用正氣壓倒邪氣,用實實在在的言行粉碎一個個的謠言。時間長了,造謠者沒有市場,謠言也就沒人相信。另一方面,加強公民對網絡的鑒別能力,理性看待,冷靜分析,在傳播途徑中進行網絡謠言的辨別和抵制。
提高政府公信力。及時發布政府及公共事務、突發事件信息,用正確的信息抵制謠言。當前,各地各部門在加強網站建設上動作很大,但是在維護網站上跟進不平衡。尤其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網絡管理為平臺,整合政府職能資源,形成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履行職能解決問題、及時回復問題的機制很不夠。有的職能部門甚至對焦點問題、熱點問題、敏感問題順其自然,不處理不回復,漠視網民關懷,導致官方無聲,謠言橫流。因此,在政府大量公共管理事物、公務活動中,制度性的及時發布政務信息,及時回復網民問題,是防控謠言的重要手段。
完善公民網絡行為法律制度。網絡的虛擬性及相關法律創立的滯后性,刺激了一些網絡謠言的制造者、傳播者的僥幸心理。網絡謠言的制造者、傳播者穿上馬甲,就如入無人之境,肆意制造謊言,混淆視聽,誤導網民,禍害網絡。因此,在網絡謠言被發展到網絡“核武器”的時代,以保護公民言論自由的前提下,厘清言論自由與造謠中傷的界限、言論自由與侵犯他人隱私的界限、虛擬空間與現實生活法律責任的界限,完善法律對網絡謠言民事、行政、刑事等配套的規范,非常必要,非常緊迫。
加強互聯網技術應用管理創新。網絡的虛擬性增加了網絡謠言防控的難度,也是防控、治理網絡謠言的瓶頸所在。互聯網技術領域要加快開發創新力度,建立網絡謠言監測形成機制、篩選確認制度、破壞評估制度、整合相關職能機構調查處理制度、處理后反饋制度,形成及時發現網絡謠言、及時處置網絡謠言、及時辟謠機制,對網絡謠言內容本身及時正本清源,對網絡謠言的發布者、傳播者的處理及時公布于眾,接受社會監督。要加強對網站的管理創新,完善網站行業自律制度,提高網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提高網站識別、管理、懲戒網絡謠言的能力和水平,在網民中開展誠信發言、抵制謠言等互動活動。
深入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在社會轉軌時期,深入開展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全面提升公民素養,強化公民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自律意識,尤為重要。凈化官風、淳樸民風,從我做起,人人自律,才能從根本上抵制、防控網絡謠言的泛濫。
為提升公眾辨別謠言的能力,國家食藥監總局2016年發布了500多條科普知識和辟謠信息,并且在官方微信公眾號開通專欄,定期回應消費者提問。
鐘凱認為,僅僅把重心放在辟謠上還不夠,比如黃瓜打藥、西瓜打藥,有關專家不知辟謠了多少次,最近又變成葡萄打藥,謠言總會變著花樣重來,“只有不斷提升全社會對食品監管體系的信任度,謠言才會沒市場。”
中國農科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李耘認為,謠言的背后是“信息真空”,這主要是因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而滋生出一種不信任感。當前,消費者對食品行業整體質量狀況的擔憂,進一步放大了這種“信息真空”,“政府部門既要暢通科普渠道,讓真相‘跑’在前面;更要加強監管,重筑食品安全的公信力。”
治理措施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為人們的信息溝通交流提供了廣闊空間。但與此同時,許多無中生有、肆意惡搞的網絡謠言亦頻頻出現,不僅嚴重污染了網絡環境,擾亂了公共秩序,也敗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公共利益和當事人的聲譽。對于網民而言,如果不慎成為網絡謠言的受眾,就會逐漸失去正確的判斷力和辨別力,長此以往,就會對這種網絡情境產生依賴。
因此,治理網絡謠言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應堅持標本兼治。首先,這有賴于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對網絡謠言的性質、責任認定、損害賠償以及管理的主體、程序、監督等都需要給予明確的界定。其次,要靠廣大網民守法自律,文明上網,不信謠,不傳謠。對受到網絡謠言蒙蔽的人來說,相關部門應善于在第一時間積極回應,披露真相,曝曬“造謠者”的用心,讓其臭名遠揚。再次,對網站而言,應加強自律、嚴把關口,強化信息發布管理,不給網絡謠言提供傳播渠道。同時,網上治謠要想真正取得長效,更要依法管理,追究造謠者責任,鼓勵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一言以蔽之,要徹底鏟除網絡謠言滋生的土壤,不僅有賴于法律的約束力和震懾力,更有賴于社會透明度的增強和廣大網民素養的提升。
涉及罪名
網絡謠言“四宗罪”待法律解釋
專家認為打擊網絡犯罪需“有法可依”,提醒防止相應罪名被濫用
公安部門集中公布的5起典型網絡謠言案件,主要涉及4個罪名:尋釁滋事罪、敲詐勒索罪、誹謗罪和非法經營罪。這些罪名在1997年刑法修改時被確定,在現實生活中被經常提及,如今被用在網絡中,也引發網絡空間是否適用現實空間、網絡是否公共場所等相應討論。
專家認為,在打擊網絡謠言、誹謗等方面,還存在立法空白,可以考慮出臺司法解釋彌補這些空白,使網絡犯罪的打擊有法可依。
網上造謠是否是“尋釁滋事”
這個罪名的前身是流氓罪,流氓罪是個公認的“口袋罪”。
按照1979年的刑法規定,公然藐視國家法紀和社會公德、聚眾斗毆、尋釁滋事、侮辱婦女或破壞公共秩序以及其他情節惡劣的行為,都可以定流氓罪。學界認為,這個罪名的量刑幅度過寬,定罪的隨意性很大。
1997年刑法大修,流氓罪被分解為多個罪名,其中一個就是尋釁滋事罪。這個罪名主要針對在公共場所或者公共場合無故挑釁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行為。
有很多學者認為,尋釁滋事罪,依然是個“口袋罪”,很多行為都可以被“裝進去”。
當尋釁滋事罪被用在網絡上,一些爭議隨之而來:網絡是不是公共場所,在網上造謠,算不算尋釁滋事。北京市問天律師事務所律師周澤認為,網絡只是傳播工具,網上發言不構成尋釁滋事。
洪道德也認為,如果將網上造謠的行為定為尋釁滋事罪,還要明確衡量標準,要防范個別地方濫用這一規定,亂抓人。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講解的“網絡謠言法律維權”。我們的社會是法治社會,現實社會需要法治,快速發展的網絡也需要法治。維護網絡的法治就是維護基本的社會秩序,維護人民的基本權益。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請上律霸網進行專業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簡介:
律師個人簡介 ? 張繼平,男,1978年4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宜章縣,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現在湖南銳鵬律師事務所做專職律師。從事法律工作以來,始終秉承誠信做人、勤勉敬業、優質高效的執業理念。刑事辯護據理力辯,一辯到底;民事代理竭力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使當事人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擅長于刑事辯護、經濟合同糾紛、侵權責任糾紛、婚姻家庭繼承糾紛。曾為多家企業做過法律顧問工作,深受各個企業領導及員工的好評。代理的房地產集體訴訟案件有保利蘇仙林語業主訴郴州市乾嘉盛房地產有限公司、福城立欣洲業主訴郴州江山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案件效果良好。 座右銘:勤思善學,仗人間義。 聯系電話:13549576738 QQ: 13549576738 郵箱:13549576738@qq.com ?
2020年最新刑事訴訟法全文內容是什么
2021-02-06公證可以增加借款合同法律效力嗎
2021-01-03調崗調薪規定是什么
2021-02-23工傷賠償申請仲裁表
2020-12-09臨時工工傷已得到了工傷賠償了單位要開除怎么辦
2020-11-23商標續展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2-11別除權和共益債務誰優先
2020-11-15行政處罰中警告的適用情形
2020-11-07治安處罰過的算累犯嗎
2021-02-06商品房拆遷如何安置
2020-12-22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可以繼承
2021-01-22拆遷房產證過戶需要什么證件
2021-02-04孕婦可以申請提前解除合同嗎
2021-02-20人壽保險的投保對象是什么,買人壽保險時應注意什么
2021-01-26保險合同生效 意味著保險責任的開始嗎
2020-11-18一般保險合同糾紛案例
2020-11-17什么是保單的現金價值
2021-01-27保險合同中自動墊費條款的效力
2021-02-08不可不知的保險術語
2021-03-15建筑用地承包合同樣本
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