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開車打喇叭,是不會把人嚇死的,如果真的把人嚇死的,但是行為人沒有故意或者過失的,是意外事件,
按照刑法典第16條的規(guī)定:意外事件:行為雖然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于行為人的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認為是犯罪。這種情況就是刑法理論中所說的無罪過的意外事件。
條件
(1)行為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
(2)行為人對于自己行為所造成的損害結果在主觀上既無故意、也無過失;
(3)損害結果的發(fā)生是由于不可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引起的。
意外事件具有三個特征:一是行為人的行為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二是行為人主觀上沒有故意或者過失;三是損害結果由不能預見的的原因所引起。“不能預見”是指當時行為人對其行為發(fā)生損害結果不但沒有預見,而且根據(jù)其實際能力和當時的具體條件,行為時也根本無法預見。從認識因素上來講,行為人沒有認識到其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從意志因素上來講,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fā)行持反對態(tài)度。
與疏忽大意的過失的區(qū)別
相同之處都是發(fā)生了損害結果,都沒有預見。不同之處在于,在疏忽大意的過失中,行為人應當預見也能夠預見,但沒有預見;在意外事件中,根據(jù)行為人的自身狀況和當時的環(huán)境、條件,不可能預見。因此,是否應當預見、是否能夠預見,是區(qū)分二者的關鍵。
不可抗力事件和意外事件之所以不認為是犯罪,是由我國刑法所堅持的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定罪原則所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行為人在客觀上造成了損害結果,但其主觀上既不存在犯罪的故意,也不存在犯罪的過失,因而缺乏構成犯罪和負刑事責任的主觀根據(jù),不能認定為犯罪和追究刑事責任。如果這時對行為人定罪和追究刑事責任,就是“客觀歸罪”,有悖于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刑事責任原則的要求。
一般來說,開車打喇叭,是不會把人嚇死的,如果真的把人嚇死的,但是行為人沒有故意或者過失的,是意外事件,如果經鑒定有因果關系的,可能需要賠償,但是不構成犯罪。如果你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wǎng)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關于掛名股東與顯名股東的區(qū)別
2020-12-31涉外婚姻沒有結婚證可以離嗎
2021-02-20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對于權利人通知負有什么義務
2021-01-16欠錢不還夫妻倆離婚怎么辦
2020-11-25什么是應付票據(jù)貼現(xiàn)
2021-02-01探視權如何強制執(zhí)行
2021-03-13商標轉讓可以無償贈予嗎
2021-01-01與港澳臺同胞結婚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1-03-01解封保全要原告申請嗎
2021-01-04為什么有精神損失賠償
2020-11-15鄰居土地糾紛找誰解決
2021-01-20集體土地有商住房證有法律效益嗎
2021-01-02勞動關系長期中止能否解除
2020-12-23貨物運輸保險糾紛案例
2021-03-17人身保險理賠流程是怎樣的
2021-03-17保險合同的履行
2021-02-14哪些情況下不能保險
2020-12-08放火燒車保險賠嗎
2020-12-20退商業(yè)車險過程是怎么樣的,退保需要什么材料
2021-03-25財產保險合同主要履行哪些原則
20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