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的解除一般有法定解除和約定解除,約定解除是當事人雙方合意的體現,在雙方沒有約定的情況下,出現法律規定的特殊情形下在租賃合同中承租人的解除情形主要有以下幾種:
1、租賃物危及承租人的安全或者健康的,即使承租人訂立合同時明知該租賃物質量不合格,承租人仍然可以隨時解除合同。這里的“承租人”應當擴大解釋為包括承租人之共同居住人,共同使用人等等與租賃物的安全程度有利害關系的人。
在一般買賣合同中,若買受人明知標的物存有瑕疵仍購買的,一般應免除出賣人的責任并不允許買受人解除合同。但在租賃合同則不能因此而不允許承租人解除合同。
承租人既然明知租賃物存在有危及安全或健康的瑕疵,仍執意租賃該物的,雖然可以允許其解除合同,但在解除合同以前如發生因租賃物的危險所致損害時,承租人需要對此承擔相應的責任,因為承租人明知這種危險性的存在仍要租賃該物,應認為主觀上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因此對損害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2、因不可歸責于承租人的事由,致使租賃物部分或者全部毀損、滅失,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承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租賃物的部分毀損、滅失并不影響合同目的實現,或者只是部分地影響承租人的使用收益還不足以影響整個合同目的的實現的,承租人不能據此解除合同。
3、承租人在租賃期間死亡,其生前的共同居住人有權繼續原租賃合同,可以解除合同。
就該法律規定的目的而言,是為保護承租人生前共同居住人的利益,為了使承租人的生前共同居住人不因與承租人無法定繼承關系而在其死后驟然無所依靠。這既然是一種授權,該同居人自然可以選擇。如其認為其無須受此種保護和特別照顧,自得不繼續該租賃合同而解除之。承租人之法定繼承人或指定繼承人,因依其與承租人關系可以取得承租人地位,因此可以解除合同。
4、因第三人對租賃物主張權利,以致承租人無法對標的物使用、收益,行使租賃權的。
按照《合同法》的規定,承租人在這種情況下可減少或不支付租金。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承租人是否可解除合同?應當認為,合同可否解除,關鍵不在于是否存在第三人主張權利的情形發生,而在于這種主張是否確實已經使承租人不能對租賃物使用、收益,導致合同的目的無實現可能。如果出現租賃合同的目的不能實現的情況,承租人當然可以解除合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雇員有重大過錯侵權如何賠償
2020-12-24公司監事可以查看賬目嗎
2021-02-09撞了非停車位的車如何定責
2020-11-24擔保法對連帶共同保證人追償權的限制
2021-03-18父母離婚后法定監護人有哪些權力
2021-02-05入贅者對岳父母是否有贍養義務
2020-12-13交通事故認定書期限
2021-01-16個人獨資企業能否履行合同責任
2021-03-20拆除違法建筑要走哪些程序
2021-02-26經濟賠償金是什么
2021-01-24勞動合同到期不續簽是否有補償呢
2021-02-12崗前培訓可以約定競業限制嗎
2021-02-02單位調崗調職調薪勞動者要如何應對
2021-01-18單位能否單方調動員工崗位
2021-01-30保單受益人變更注意事項
2021-03-05肇事司機自己被撞 保險公司應否賠償
2021-03-02什么是損失補償原則,影響保險補償的因素有哪些
2021-03-18保險受益人是如何確定的
2021-01-18物權法釋義第二百四十七條
2020-12-21土地轉讓年限是多久
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