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法中的過失犯罪大全有哪些?
1、疏忽大意的過失。
是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應當預見的前提是能夠預見:需要考慮行為人的知能水平、行為本身的危險程度以及行為時的客觀環境。應當預見的內容是法定的危害結果,即構成要件意義上的實害結果,而非任何結果。
2、過于自信的過失。
又被稱為有認識的過失,是行為人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行為人在已經預見危害結果的同時還實施該行為,是因為行為人憑借一定的主客觀條件,相信自己能夠避免結果的發生,但所憑借的主客觀條件并非真實可靠:過高估計自己的主觀能力、不當地估計了現實存在的客觀條件對避免危害結果的作用或者誤以為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因而可以避免結果發生。這是過于自信的過失的認識因素。
輕信能夠避免又表明行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這便是過于自信過失的意志因素(不能認為“輕信能夠避免”是過于自信過失的意志因素)。
二、過失犯罪的認定
第一,過失犯的客觀構成要件。過失犯存在實行行為,但其定型比故意犯的實行行為緩和。例如,村長甲號召農民冒雨搶救糧食,農民乙在搶救糧食過程中被雷打死。即使甲對結果具有預見可能性,但因為缺乏過失犯的實行行為,不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
第二,過失向故意的轉化:行為人的過失行為導致對某種法益產生危險,但故意不消除危險,希望或者放任結果發生地,直接認定為故意犯罪。例如甲不慎將煙頭扔在倉庫里,具有發生火災的危險,甲能夠及時消除危險,但想通過造成火災陷害倉庫保管員,故意不消除危險,導致火災發生。這便由一般過失轉化為犯罪故意,應認定為放火罪而不是失火罪。
在司法實踐中,過失犯罪雖然并不是犯罪嫌疑人主體上的犯罪行為,但造成了犯罪事實后果的,還是需要追究相關法律責任,但鑒于犯罪主體的過失造成的,可以對照故意犯罪進行從輕處罰或者減輕處罰,具體情況由司法機關來認定。
過失犯罪的情形有哪些?
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的區別是什么?
假想防衛是過失犯罪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軍人轉業費是共同財產嗎
2021-03-21什么樣的婚姻是軍婚,國家對軍婚有哪些優惠政策
2020-12-31涉外婚姻離婚要怎么應訴
2021-03-04兩個自然人可以成立公司嗎
2021-02-152020遺贈撫養協議怎么寫
2020-12-04二審維持原判多久才可以生效
2020-12-27殘幣、污幣如何正確兌換
2021-02-10雇傭關系能認工傷嗎
2021-03-21變更勞動合同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2021-01-28勞動關系從何時建立,是什么意思
2021-02-15企業能否對裁員經濟補償金設定條件
2021-03-23滿半年漲工資包括實習期嗎,
2021-01-25公司給員工調崗,造成員工被迫辭職需要給經濟補償嗎
2020-12-29離職前幾年的勞動爭議都可以申請嗎
2021-01-07人壽保險離婚時要分割嗎
2020-12-08人身保險適用補償原則是什么意思
2021-03-16什么是人身保險合同的受益人?
2021-03-23法律規定公司要為員工購買的保險有哪些
2020-12-31車出車禍保險怎么賠償
2021-03-20汽車投保人維權存在哪些誤區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