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預備中止刑法十三條的規定是什么?
犯罪預備中止刑法十三條的規定是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一)根據其發生的時空范圍,可分為預備中止、未實行終了的中止以及實行終了的中止。
1、預備中止即發生在預備階段的中止,如為殺人買刀后中止。
2、未實行終了的中止即發生在行為尚未實行終了時的中止,如強奸行為人基于被害人的說服而停止犯罪。
3、實行終了的中止即發生在犯罪行為實行終了的中止。如投毒殺人等。
(二)根據行為人是否以積極的行為中止自己的犯罪行為,可分為消極中止和積極中止。
1、消極中止消極中止是指自動的放棄犯罪。
2、積極中止積極中止是指行為已經實行終了但結果尚未發生的情況下,有效的防止結果的發生的中止。
二、相關知識說明
1、定義
犯罪預備亦稱預備犯。是為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故意犯罪中介于犯罪決意與著手實行犯罪之間的一個階段。行為人在此階段上,主觀方面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即明知其預備行為是為侵害某種客體制造條件,并希望以此保證犯罪的既遂。
客觀方面表現為為實施犯罪而準備工具、制造條件,既可以是作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為的形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的行為。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
中止行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勵的行為;犯罪中止形態則是犯罪的狀態,應當負刑事責任。
2、構成要件
我國現行刑法第24條第1款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在現實生活當中,犯罪人員所從事的一些活動都是一個非常完整的,而相對于這個不同階段的完整活動,我們刑法當中也有著明確的規定,比如說犯罪預備過程,就是犯罪人準備一些犯罪的工具等,在此階段的話,如果犯罪人放棄了犯罪活動是中止。
犯罪中止的后果是怎樣的
應該怎么認定犯罪中止
非法拘禁罪共同犯罪中止如何認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沒有養育之恩的父母用贍養嗎
2020-12-06認繳出資能否質押
2020-12-12意外工傷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0-12-22新拆遷條例終結暴力拆遷
2020-12-10別人盜取個人隱私可以報警嗎
2021-02-08交通事故的賠償調解程序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15離婚調解無效何時判
2020-12-12法院可以封失業金賬戶嗎
2021-02-03央行下發通知2016年4月1日起網銀轉賬將免費
2021-03-22宣傳單是否屬于要約邀請
2020-11-27哪些是合同的詐騙類型
2021-01-14擔保合同債務人與主合同不一致,這個合同有效嗎
2021-03-06財產損失多少才能立案
2020-12-21一歲寶寶在商場受傷以后責任歸誰
2020-12-10勞動者勞動合同變更不同意的后果
2021-03-26怎么確認勞動關系
2021-01-10雇傭關系和勞務關系的區別
2021-02-23煤火費勞動仲裁可追溯幾年
2021-02-11什么是意外傷害
2020-12-20空運險種被保人的義務
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