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逃逸是指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責任,不向公安機關報案,也不采取措施搶救傷者和公私財產而逃離現場,以及發生事故后棄車逃逸的行為。對于當事人的處罰力度要根據行為人的情節嚴重而栽制。那現實中該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怎么認定呢?我們一起在下文中進行了解吧。
一、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怎么認定
1、主觀方面
主觀方面即行為人的主觀動機,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動機一般是逃避搶救義務以及逃避責任追究。這種動機是積極的心理活動。雖然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但僅就逃逸行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為故意。因此只有行為人對肇事行為明知,同時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構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2、客觀方面
有下列情形之一,即被認定為交通肇事逃逸:
(1)明知發生交通事故,行為人駕車或棄車逃離事故現場的;
(2)行為人有酒后和無證駕車等嫌疑,在報案后不履行現場聽候處理的義務,棄車離開事故現場后又返回的;
(3)行為人雖將傷者送到醫院,但未報案且無故離開醫院的;
(4)行為人雖將傷者送到醫院,但給傷者或家屬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聯系方式后離開醫院的;
(5)行為人接受調查期間逃匿的;
(6)行為人離開事故現場且不承認曾發生交通事故,但有證據證明應知道發生交通事故的。
二、交通肇事逃逸的認定依據是什么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認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條件是“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沒有時間和場所的限定,不應僅理解為“逃離事故現場”,對于肇事后未逃離(或未能逃離)事故現場,而是在將傷者送至醫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門處理的時候逃跑的,也應視為“交通肇事后逃逸”。
而對于“其他特別惡劣情節”,《解釋》第4條規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
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傷五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
2、死亡六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
3、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六十萬元以上的。
發生交通事故,沒有造成嚴重傷亡后果的,一般都只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但是交通肇事逃逸的,肇事者要承擔的責任明顯與積極救助被害人的情況不同。如果肇事時因為驚慌失措逃離了現場,要及時投案,必要時可以聘請專業的辯護律師陪同。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解答的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怎么認定的內容,希望可以為你提供一些幫助。
騎電動車將人撞成重傷是否構成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者無力賠償怎么辦
2020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釋全文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做無罪辯護不成功會被重判嗎
2020-11-23企業改制重組方案未經職代會通過無效嗎
2020-12-15個人出租房屋可以申請代開專票嗎
2021-03-01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能贈與嗎
2020-11-28公司改制方案的含義是什么
2021-02-28物權法對主物,從物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09多等級傷殘者的傷殘賠償計算公式
2021-02-19什么是非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的區別?
2020-12-11起訴離婚程序步驟詳解
2021-01-15不同意撤訴怎么處理
2021-01-27擔保合同有效期是多久
2021-03-08反擔保合同期限屆滿反擔保人還需要承擔責任嗎
2020-12-16買房定金是否能退回
2020-12-24單方面辭職勞動合同書是否可以違約
2021-03-25證明勞動關系方面的證據有哪些?
2020-11-30恢復勞動關系一裁終局是否適用
2020-12-31勞務外包和正式工待遇有差別嗎
2020-11-09丈夫不工作掙錢能訴訟離婚嗎
2021-03-25人壽保險理賠都有哪些注意事項
2021-03-25意外險多少錢一年
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