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爭議問題,我國不少省市都針對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專門的勞動爭議處理辦法,可以說每個地區的勞動爭議處理辦法都是有所不同的。今天,各位就請跟隨小編一起看看重慶市勞動爭議處理實施辦法的內容有哪些。
重慶市勞動爭議處理實施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證合法、公正、及時處理勞動爭議,保障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發展良好的勞動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關聯法規: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簡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之間的下列勞動爭議:
(一)因用人單位開除、除名、辭退勞動者和勞動者辭職、自動離職發生的爭議;
(二)因執行國家有關工資、保險、福利、培訓、勞動保護規定發生的爭議;
(三)因履行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發生的爭議;
(四)因認定無效勞動合同、勞動者流動、用人單位裁減人員、經濟補償和賠償發生的爭議;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處理的其他勞動爭議。
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的,依照本辦法執行。
關聯法規:
第三條 處理勞動爭議,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著重調解、及時處理;
(二)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依法處理;
(三)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四條 勞動爭議發生后,當事人可以協商解決;不愿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勞動爭議處理過程中,當事人不得有激化矛盾的行為。
第二章 調 解
第一節 用人單位調解組織
第五條 用人單位可以設立調解委員會。調解委員會負責調解本單位發生的勞動爭議。
設有分廠(分公司、分店等)的用人單位,可以在用人單位設立一級調解委員會,在分廠(分公司、分店等)設立二級調解委員會。調解委員會接受用人單位所在區縣(自治縣、市)總工會(或者行業工會)和仲裁委員會的指導。
第六條 調解委員會由下列入員組成:
(一)勞動者代表(職工代表);
(二)用人單位代表;
(三)用人單位工會代表。
勞動者代表(職工代表)由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推舉產生;用人單位代表由單位負責人指定;用人單位工會代表由用人單位工會委員會指定。
調解委員會組成人數由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提出并與用人單位負責人協商確定。用人單位代表的人數不得超過調解委員會成員總數的1/3。
第七條 調解委員會主任由用人單位工會代表擔任。
調解委員會辦事機構設在用人單位工會。
尚未成立工會組織的用人單位,調解委員會的設立及組成,由職工代表與用人單位代表協商決定。
第八條 調解委員會開展調解工作所需經費由用人單位承擔;調解委員會委員參加調解活動占用工作時間的,用人單位應按出勤對待。
第二節 調解程序
第九條 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應當自當事人申請調解之日起30日內結束,到期末結束的,視為調解不成。
設有兩級調解委員會的用人單位,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二級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也可以向一級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
第十條 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遵循當事人雙方自愿原則,經調解達成協議的,制作調解協議書,雙方當事人應自覺履行;調解不成的,當事人在規定的期限內可以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第三章 仲 裁
第一節 仲裁管轄
第十一條 市仲裁委員會受理下列勞動爭議案件:
(一)渝中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大渡口區、北碚區、巴南區、渝北區的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的用人單位,中央在渝的用人單位,市外、國外及港澳臺企業駐渝辦事機構及分支機構與勞動者發生的勞動爭議;
(二)外籍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發生的勞動爭議;
(三)市仲裁委員會認為有重大影響的勞動爭議案件。
第十二條 區縣(自治縣、市)仲裁委員會管轄本行政區域內除市仲裁委員會管轄范圍以外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勞動爭議。
第十三條 發生勞動爭議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不在同一仲裁委員會管轄地區的,由勞動合同履行地的仲裁委員會或者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在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仲裁委員會管轄。
第十四條 市仲裁委員會可以受理區縣(自治縣、市)仲裁委員會提交的重大或復雜的勞動爭議案件,也可以將自己管轄的案件指定區縣(自治縣、市)仲裁委員會處理。
第十五條 仲裁委員會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于自己管轄時,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仲裁委員會。受移送的仲裁委員會應當受理。受移送的仲裁委員會認為受移送的案件不屬于本仲裁委員會管轄的,應當報請市仲裁委員會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十六條 仲裁委員會之間因管轄權發生爭議,由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市仲裁委員會指定管轄。
第十七條 件裁委員會受理案件后,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必須在答辯期內提出。仲裁委員會經審查認為異議成立的,決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仲裁委員會;異議不成立的,決定駁回。
第二節 仲裁參加人
第十八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為勞動爭議案件的當事人。
發生爭議的勞動者一方在3人以上并有共同理由的,以及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的爭議應當推舉代表1至3人參加仲裁活動。
第十九條 與勞動爭議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請參加仲裁活動或者由仲裁委員會通知其參加仲裁活動。
第二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勞動者,可由其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參加仲裁活動。法定代理人之間互相推倭代理責任的,由仲裁委員會指定1人代為參加仲裁活動。
第二十一條 死亡的勞動者,由其繼承人參加仲裁活動,沒有繼承人的,由其利害關系人參加仲裁活動。
繼承人、利害關系人在2人以上的,由其協商推舉1人參加仲裁活動;協商不成的,由仲裁委員會指定1人參加仲裁活動。
第二十二條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可以委托1至2名律師或其他人代理參加仲裁活動。委托代理人參加仲裁活動,必須向仲裁委員會提交有委托人簽名或蓋章的授權委托書,委托書應記明代理的事項和權限,委托的權限如果變更或者解除,委托人必須書面告知仲裁委員會。
第三節 仲裁組織
第二十三條 仲裁委員會是依法獨立處理勞動爭議的專門機構。
市和區縣(自治縣、市)應當設立仲裁委員會。
第二十四條 仲裁委員會由下列入員組成:
(一)勞動行政部門的代表;
(二)工會的代表;
(三)政府指定的經濟綜合管理部門的代表。
仲裁委員會設主任1人,副主任1至2人,委員若干人。主任由勞動行政部門的負責人擔任。
勞動行政部門的勞動爭議處理機構為仲裁委員會的辦事機構。
仲裁委員會組成人員必須是單數,數量由同級人民政府確定,仲裁委員會委員的確認或更換,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
第二十五條 仲裁委員會決定事項應有2/3以上委員參加。委員因特殊情況需要委托本部門其他人參加的,應出具委托書。
仲裁委員會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第二十六條 仲裁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
(一)組織、督促對勞動爭議案件的審理;
(二)領導仲裁委員會辦事機構的工作;
(三)討論決定仲裁庭提交的重大疑難案件;
(四)指導企業調解委員會處理勞動爭議,總結、交流辦案經驗。
第二十七條 仲裁委員會辦事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一)負責立案及辦理仲裁委員會的日常事務;
(二)管理仲裁委員會的印鑒、文件、檔案、經費;
(三)負責仲裁庭和仲裁員的聯絡工作;
(四)辦理仲裁委員會交辦的其他事項。
第二十八條 仲裁委員會處理勞動爭議,實行仲裁員、仲裁庭制度。
仲裁員資格由市勞動行政部門考核認定。仲裁委員會在取得仲裁員資格的人員中聘任專職或兼職仲裁員。兼職仲裁員與專職仲裁員在執行仲裁公務時享有同等權利。
專職仲裁員由仲裁委員會在勞動行政部門從事勞動爭議處理工作的人員中聘任。兼職仲裁員由仲裁委員會在勞動、人事、經濟綜合管理等部門和地方總工會、行業工會的工作人員以及專家、學者、律師中聘任,并報所在單位備案。
仲裁委員會成員可以擔任專職或兼職仲裁員。
第四節 證據及回避
第二十九條 證據有以下幾種: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證人證言;
(五)當事人的陳述;
(六)鑒定結論。
以上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
第三十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用人單位應承擔勞動爭議案件的主要舉證責任,不提供證據的應承擔敗訴責任。
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仲裁委員會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仲裁委員會應當收集。
第三十一條 仲裁委員會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取證,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
仲裁委員會工作人員進行調查時,應當先向被調查人出示證件。調查筆錄經被調查人校閱后,由被調查人和調查人簽名或蓋章。
第三十二條 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制品、照片、副本、節錄本等。
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第三十三條 仲裁委員會及其工作人員對勞動爭議案件中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穩私、商業秘密的證據應當保密。
第三十四條 仲裁委員會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交由法定鑒定機構鑒定。
第三十五條 仲裁委員會之間可以委托調查。受委托的仲裁委員會應當自收到委托書之日起15日內完成調查;因故不能完成的,應在上述期限內函告委托方。
第三十六條 仲裁庭組成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回避。當事人有權以口頭或書面方式申請其回避:
(一)是勞動爭議案件當事人或當事人、委托代理人的近親屬;
(二)與勞動爭議案件有利害關系;
(三)與勞動爭議案件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審理的。
前款規定,適用于書記員及鑒定人員。
第三十七條 當事人提出回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回避申請應在案件審理前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審理后知道的,回避申請應在仲裁庭辯論終結前提出。
第三十八條 仲裁委員會對當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請應當及時做出決定,并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 第五節 申訴與受理
第三十九條 申請勞動仲裁應符合下列條件:
(一)申訴人是與本勞動爭議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用人單位或勞動者(含繼承人、利害關系人);
(二)有明確的被訴人;
(三)有具體的申訴請求、事實和理由;
(四)屬于仲裁委員會受理勞動爭議的范圍和受訴仲裁委員會管轄。
第四十條 當事人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以書面形式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申訴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超過前款規定的申請仲裁時效的,應在障礙消除后的10日內向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申訴人是否有正當理由,由仲裁委員會認定;申訴人對仲裁委員會作出的認定不服的,可以在15日以內申請仲裁委員會復議一次。
第四十一條 申訴人可以放棄或者變更仲裁請求。被訴人可以承認或者反駁仲裁請求,有權提出反請求。
第四十二條 申訴人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應當提交申訴書,并按照被訴人數提交副本。
申訴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勞動者當事人的姓名、職業、住址和工作單位,用人單位當事人的名稱、地址和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職務;
(二)仲裁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理由;
(三)證據、證人的姓名和住址。
申訴書不符合前款要求的,仲裁委員會可退回申訴人重寫或補正。
第四十三條 仲裁委員會應當自收到申訴書之日起7日內,或者在申訴人重寫或補正申訴書后的7日內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
第六節 審理與裁決
第四十四條 仲裁委員會決定受理仲裁申請的,應當自作出受理決定之日起7日內將申訴書的副本送達被訴人;決定不予受理的,應當說明理由。
被訴人應當自收到申訴書副本之日起15日內提交答辯書和有關證據。被訴人沒有按時提交或者不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案件的審理。
第四十五條 仲裁委員會按以下規定辦案:事實請楚、情節簡單、爭議不大、影響較小的,由仲裁委員會辦公室指定1名仲裁員,以調解方式辦理;調解不成的,按法定程序辦理;事實復雜、爭議較大、影響較大的案件,由仲裁委員會辦公室指定3名仲裁員按法定程序辦理。
第四十六條 仲裁庭應當于開庭4日前,將開庭時間、地點的書面通知送達當事人。
當事人接到書面通知,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對申訴人按照撤訴處理,對被訴人可以缺席裁決。
第四十七條 仲裁庭處理勞動爭議應當先行調解,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促使當事人雙方自愿達成協議。協議內容不得違反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
調解達成協議的,仲裁庭應當根據協議內容制作調解書,調解書自送達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
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當事人反悔的,仲裁庭應當及時裁決。
第四十八條 仲裁委員會對確屬下列緊急情況之一的勞動爭議案件,經過初步審理后,可以采取部分裁決的形式裁決支付勞動者工資、醫療費,不受本辦法規定的仲裁程序期間的限制:
(一)用人單位無故拖欠、扣罰或停發工資超過3個月,致使勞動者生活確無基本保障的;
(二)勞動者因工負傷,用人單位不支付急需的醫療費的;
(三)勞動者患病,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用人單位不支付急需的醫療費的。
部分裁決于送達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用人單位對仲裁委員會因上述原因作出的部分裁決不服的,可于收到部分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原仲裁委員會申請復議一次。仲裁委員會應在接到復議申請7日內作出決定。復議期間不影響案件的執行。當事人不得單獨就部分裁決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四十九條 仲裁庭對勞功爭議案件作出裁決前應當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辯論,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
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或者申訴人撤回申訴的,仲裁委員會即終止仲裁程序。
第五十條 仲裁庭裁決勞動爭議案件,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不同意見必須如實記錄。
第五十一條 仲裁庭作出裁決后,應當制作仲裁裁決書,由參加仲裁的仲裁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仲裁委員會印章,并送達雙方當事人。
仲裁裁決書應當寫明:
(一)申訴人和被訴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和住址,單位名稱、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代理人的姓名、職務;
(二)申訴的理由、爭議的事實及要求;
(三)裁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
(四)裁決的結果和仲裁費用的負擔;
(五)不服裁決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期限。
第五十二條 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可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三條 當事人對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和裁決書,應當按照規定的期限履行。一方當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四條 仲裁庭處理勞動爭議,應當自收到仲裁申請之日起60日內結案;案情復雜需要延期的,經仲裁委員會批準,可以適當延期,但延長的期限不得超過30日。
第七節 文書送達
第五十五條 送達仲裁文書必須有送達回證,由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收到日期,并簽名或蓋章。
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的簽收日期為送達日期。
第五十六條 送達仲裁文書,應當直接交受送達人。送達人向仲裁委員會指定代收入的,交代收入簽收;受送達人本人不在時交其同住的成年家屬簽收;受送達人是用人單位的,可交其負責接收文件的人簽收。
第五十七條 受送達人拒絕接受仲裁文書的,送達人應當邀請有關組織的代表,說明情況,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簽名或蓋章,將仲裁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往所,即視為送達。
第五十八條 直接送達仲裁文書有困難的,可以委托受送達人住所地的仲裁委員會代為送達,或者郵寄送達。郵寄送達以回執上注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
第五十九條 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用本辦法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或者受送達人是集體勞動爭議當事人的,可以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30日后即視為送達。
公告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原因和經過。
第四章 罰 則
第六十條 當事人及有關人員在勞動爭議處理過程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仲裁委員會可予以批評教育,責令改正;批評教育無效的,仲裁委員會可以向有關人員所在單位或主管部門制發仲裁建議書,收到仲裁建議書的單位或部門應當予以嚴肅處理;情節嚴重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有關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干擾調解和仲裁活動,阻礙仲裁工作人員執行公務;
(二)提供虛假情況;
(三)拒絕提供有關文件、資料和其他證明材料;
(四)對仲裁工作人員、仲裁參加人、證人、協助執行人打擊報復。
關聯法規:
第六十一條 處理勞功爭議的仲裁工作人員,在仲裁活動中徇私舞弊,收受賄賂,濫用職權,泄漏秘密和個人隱私,情節輕微的,由仲裁委員會給予批評教育;情節較重的由所在單位或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是仲裁員仲裁委員會應當予以解聘;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 附 則
第六十二條 勞動爭議當事人申請仲裁,應當按照國務院勞動行政部門與國務院物價行政部門的規定繳納仲裁案件受理費和處理費。
第六十三條 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流動遵照《重慶市人才市場管理條例》執行。
關聯法規:
第六十四條 本辦法適用中的具體問題由市勞動行政部門負責解釋。
第六十五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通常情況下我們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糾紛成為勞動爭議,在對其進行處理的時候也有相應的規定。一般勞動爭議要先經過勞動仲裁委的仲裁,如果當事人對仲裁結果不滿意的話,才能提起勞動訴訟。關于《重慶市勞動爭議處理實施辦法》的內容,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到這樣,更多相關知識,你可以到律霸網站進行具體了解。
勞動爭議仲裁的管轄地如何確定
人民法院可否直接受理勞動爭議案件
如何協商解決勞動爭議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噪音擾民打110有沒有用
2020-11-08全國交通事故傷殘鑒定標準一致嗎
2020-12-05效力待定合同追認時效
2020-11-29AA制夫妻婚內財產協議注意事項
2020-12-20孤老的監護人如何指定
2021-02-06長時間空置出讓土地會被收回土地使用權嗎
2021-02-09移送管轄保全是否變更法院
2021-03-06行政處罰不交多久被強制執行
2020-12-13找中介買房注意哪些事項
2020-11-10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規范的通知
2020-12-28勞動仲裁補繳養老金最多補繳幾年
2021-01-06工程保險的種類有哪些
2020-11-22人身保險的特點是什么
2020-11-12投保人的權利義務是怎樣的
2021-01-11農村居民應該怎樣主張以城鎮居民標準賠償
2020-11-22保險單的主要內容
2021-02-23開車故意犯罪保險公司會不會理賠
2021-03-25保險業非法集資的形式有哪些
2020-11-10沒有上崗證保險公司理賠嗎
2021-02-02案例之證照逾期保險不保
202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