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日益活躍,人們的消費內容日益豐富,消費領域內的各種欺詐手段也是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從十多年前的易拉罐拉環中獎到近期的銀行卡短信詐騙,行騙者的道具和誘餌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升級換代,他們詐騙的“胃口”也從幾百元數千元發展到數以百萬元計。本報對這些騙術均進行過揭露。萬變不離其宗,騙術之所以能夠得逞,是因為其中都有一些動人的誘餌,而誘餌之所以能吸引人上鉤,則與部分消費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消費知識方面的欠缺相關。未來,騙術還會出現。本版組織相關報道,在盤點近年來常見消費騙術的同時,揭露騙術得逞的“機關”警醒消費者,也提醒相關管理部門和服務機構做好信息公開工作,并及時采取措施,防范騙術改頭換面,繼續為害社會。8大消費騙術盤點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鉆法律法規和市場管理的空子,利用部分人的性格缺陷或相關知識的缺失,用各種花招騙取人們的錢財。這些騙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更新也在不斷翻新,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消費者協會投訴部主任邱*國,請他將各種常見的消費騙術一一盤點。易拉罐拉環中獎主要手段:行騙者利用“托兒”演雙簧,把事先準備好的印有中獎字樣的易拉罐拉環與剛打開的易拉罐的拉環進行調換,慌稱中了大獎,誘惑消費者購買該拉環。其所謂的大獎常常是小轎車、摩托車、電視機或者數萬元的獎金。這種騙術多利用曾合法開展過有獎銷售活動的知名飲料的包裝,使不少消費者信以為真。流行時間: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一些大中城市,1999年以后多發生于鄉鎮和長途客運汽車上,至今仍未絕跡。郵購陷阱主要手段:行騙者利用虛假廣告引誘消費者郵購商品,條件是先付款后發貨。行騙者收到錢后或者不發貨,或者以次充好,甚至卷款而逃,給消費者造成經濟損失。流行時間:這種騙術流行于2000年前后,主要集中在湖南冷水江市、湖北武漢市及廣東廣州市等地。中獎喜報主要手段:一些消費者有時會意外收到一封郵寄的“中獎喜報”,說他在某活動中了大獎,或者被電腦抽成了“幸運者”,獲得了價值不菲的獎品,但要匯去郵寄費才能把獎品寄過來。不少消費者被“意外之喜”沖昏頭腦,信以為真,按要求匯款后不是遲遲見不到獎品,就是收到的獎品與宣傳不符。流行時間:這種騙術最早出現于河南省安陽市、鶴壁市,1998年至1999年向全國各地蔓延,現在已不多見。刮卡中獎信函主要手段:行騙者印制大量中獎刮刮卡寄出,收到刮卡信件的消費者每刮必然中獎,而且獎品相當誘人。當消費者打電話聯系時,對方告知要求預付獎品總價15%的稅金或者一筆公證費之類的錢款,然后才可以兌獎。不明真相的消費者匯款過去之后,對方就杳無音訊。流行時間:這種騙術于2000年左右出現于河南省,至今仍時常出現。短信詐騙主要手段:手機短信詐騙的內容大體可以分為3類。一是宣稱手機用戶在某公司的抽獎活動中中獎;二是宣稱有六合彩中獎碼出售,如有失誤愿理賠千萬元等;三是宣稱某公司有廉價走私物品銷售等,讓消費者以為自己交了好運,再誘使消費者匯“稅金”、“公證費”、“信息費”之類的錢款,詐騙錢財。流行時間:這種騙術的發源地不詳,2002年出現后為害至今。致富信息主要手段:行騙者郵寄或在媒體上刊登各種誘人的致富信息,宣稱可以教人各種賺錢的絕招,如種植名貴藥材、加工緊俏產品、轉讓高新技術等,并承諾“包回收”、“包賺錢”、“小投入,大回報”等等,千方百計讓消費者購買其產品或技術。錢一旦寄出后,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得到一些無用的技術和資料,導致消費者不能致富反而失財。流行時間:這種騙術于1999年在全國各地出現,持續至今。消費儲值主要手段:消費者購買運營公司的“消費儲值卡”成為持卡消費者,在“消費儲值”加盟商家消費時獲得相應的積分,積分達到一定量時可獲得獎勵。在消費過程中,消費者花的錢越多,返還的錢就越多,甚至還可能超額返還。但是消費儲值的獎勵是“贈予性獎勵”,一旦運營公司支付獎金發生困難,可以不再贈予,消費者將血本無歸。即使運營公司沒有發生支付困難,它仍可以單方面延長獎金發放的期限,降低每次發放的比例和金額,欺詐消費者。流行時間:這種騙術于2003年出現于山東濟南市,2004年流傳到全國各地,后被工商機關查處。銀行卡短信詐騙主要手段:行騙者一般假冒銀行或銀聯公司的名義,向消費者發送短信,以善意的提示假稱消費者的銀行卡在某處消費或卡的信息資料被泄露。當收到短信的消費者回撥電話查詢時,套取消費者的銀行卡卡號、密碼及身份證號碼,得手后,行騙者很快通過取現、轉賬等手段竊走資金。流行時間:這種騙術最早于今年夏季出現于上海市,后流行在北京、廣州等經濟發達城市,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大爆發。萬變不離其宗專家剖析騙子得逞原因據北京市公安局有關人士介紹,與往年相比,近年來各類涉及消費領域的詐騙案件有了新的發展——騙局從街頭、郵購走上了手機和互聯網,行騙者也發展到了分工合作的公司等形式,詐騙所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嚴重。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北京市110報警臺共接到銀行卡短信詐騙報警1200多件,上當受騙者幾十人,他們的損失在幾千元至31萬元不等。中國消費者協會投訴部主任邱*國認為,對個人而言,一旦受騙,輕則破財,重則使家庭破產。對社會來說,詐騙損害了市場經濟秩序,危害社會誠信環境,會影響到和諧社會的建設。從1999年河南省安陽市、鶴壁市等地發往全國各地難以計數的“中獎喜報”,詐騙愈千萬元錢財,到2004年**眾旺公司利用“消費儲值”形式收受傭金26億元,最終被執法機關查處使“眾旺神話”破滅,再到今年銀行卡短信詐騙案件大面積爆發,騙子得逞的“機關”究竟何在呢?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法律心理學研究所所長馬-皚介紹說,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只要能引起人們反應的刺激,都能成為騙子騙人的手段。早期的中獎類騙術利用了人們的僥幸得利心理,當消費者對這種騙術產生了心理上的“免疫”時,騙子選擇了“科技致富信息”、“善意提醒”等刺激點來適應消費者心理的變化。正是由于消費者的怕失財、不確信的心理,才會對騙子給予的“危機信息”進行核查和探究,結果也就落入了騙子精心設計的陷阱,如銀行卡短信詐騙。馬-皚還認為,騙子得逞的另外一個關鍵原因是,很多消費者對相關信息的掌握不對稱。以手機短信詐騙銀行卡余額的騙術為例,消費者對銀行卡服務中心的電話號碼不熟悉,對銀行卡的管理和使用規則不熟悉,商家、銀行以及相關管理部門也沒有及時提供足夠的信息,消費者無法辨別真相。當騙子為人們“善意”提供相關虛假信息時,消費者在擔心受損失,怕銀行或商家出錯的心理驅使下,自然會去探究騙子所提供的信息。另外,騙子的頻頻得逞還與相關部門的被動型防范和預警信息公開不及時有關。馬-皚說,其實一些詐騙手法在一些地方出現了很久了,但相關部門并沒有主動對此進行分析預測,并聯合媒體進行廣泛宣傳。當然,一些詐騙案件沒有及時破案也讓行騙者更加有恃無恐。
消費者應對騙術——自身建好三道“防火墻”從最初利用消費者的“貪心”到現在利用消費者的“擔心”,詐騙的形式在不斷翻新,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套出消費者的金錢。中國消費者協會投訴部主任邱*國在接受采訪時指出,有兩種人比較容易受騙,一是渴望一夜暴富、有貪心的人,另一種是缺乏基本判斷常識的人。邱*國說,消費者面對形形色色的騙術,自身要建好3道“防火墻”。第一道提高自身素質邱*國認為,提高自身素質,是指消費者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科技文化知識以及消費維權知識。比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3條規定,抽獎式的有獎銷售,最高獎金額不得超過5000元。如果消費者了解這一規定,就不會上那些中獎類騙術的當了。再比如分時度假制度,邱*國說,有些國家并沒有成為我國消費者自費旅游目的地,如果消費者向相關部門進行咨詢,應該不難發現其中的漏洞。銀行業專家也提醒說,消費者應該對電子銀行的工作流程有所了解。以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市分行的95599在線銀行為例,對公共客戶來說,撥95599電話或登錄網站,可進行公用事業費繳付、手機充值、查詢余額、修改密碼以及慈善募捐等操作,并沒有詐騙分子所要求的轉賬業務。如果自己不是很了解,可以向朋友或相關部門咨詢。第二道理性消費杜絕貪念邱*國告訴本報記者,消費者應該理性消費,樹立誠信勤勞致富的觀念。不要有貪念,不能期望一夜暴富。他介紹說,有個消費者貪圖騙子的香油便宜,但對方要整桶(10公斤)賣,結果消費者買了后才發現桶里上面一層是油下面全是水,這就是不理性、不慎重的消費行為。探究所有的消費詐騙不難發現,以消費者“貪小失大”的原因居多。第三道一旦受騙及時舉報騙子的招數總是層出不窮讓人防不勝防,如果發現異常動態,消費者應立即撥打有關客服熱線進行確認,萬一資料被盜,應立即修改相關交易密碼或進行銀行卡掛失。消費者一旦被騙之后,還要盡快舉報,尋求警方等相關部門的幫助。總之,消費者受騙,大部分是由于無知或無助所致。要避免受騙,除不心存貪念外,多汲取信息以增加常識,遇事勿急、勿躁、多思考、細查證,就可避免許多無謂的損失。部門、機構應對騙術——用信息公開遏制騙術蔓延十多年以來,我國出現的消費騙術可謂形形色色,新聞媒體對此多次揭露,有關部門也多次打擊,可是不高明的騙術仍然屢屢得逞。對于這種情況,相關管理部門和服務機構該如何盡職盡責加以防范呢?中國消費者協會投訴部主任邱*國認為,目前我國在立法和執法方面對行騙行為的打擊力度有所不足。雖然《刑事訴訟法》中也有對詐騙等犯罪行為處罰的規定,但不少行騙者最多只被拘留幾天,罰一些錢,之后他們又會重操舊業,不足以對各種詐騙行為形成強有力的法律震懾和約束。邱*國說,執法部門應對這些行騙者加大執法力度,一旦發現,應該嚴肅追究有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并永久剝奪他們經商的權利,給行騙者以致命的打擊。另外,新聞媒體在揭露種種消費騙術中的作用也至關重要。邱*國告訴記者,只要新聞媒體把騙術曝光或揭露,就會引起廣大消費者的注意和警惕,從而讓騙術失去市場。“比如媒體這次對銀行卡手機短信詐騙做出的及時和全面的報道,有效地預防了消費者上當受騙”。邱*國認為,要防止消費者受騙就要消費者知道騙術的形式和內容,政府部門應該在新聞媒體上及時公開相關信息,這是十分重要的一點。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法律心理學研究所所長馬-皚認為,對日新月異但萬變不離其宗的種種騙術,公安、銀行等相關部門應該由被動防范變為主動防范,對一些詐騙手法進行分析預測,聯合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及時公開預警信息。作為相關服務部門,比如銀行,也有義務對消費者進行正確和安全使用銀行卡的講解和指導,并適時向客戶通報信用卡違法犯罪和安全防范方面的動態信息,以不斷提高客戶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能力。只有信息公開了,服務到位了,才能取得預防詐騙的積極效果。四種常見的銀行卡詐騙短信內容
尊敬的××銀行客戶您好。因日前發生多起資料外泄、取款卡遭復制案件,為避免盜刷,請立即與銀行聯合管理局聯系,電話:×××—××××××××。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國有企業改制法規有哪些
2021-03-04什么是先訴抗辯權
2020-12-15沒有養育之恩的父母用贍養嗎
2020-12-06股權受讓方是否可以要求解除股權轉讓合同
2020-11-11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的有選舉權嗎
2020-11-09無故毆打他人如何處罰
2021-01-13駁回先予執行復議申請通知書還是裁定書
2021-01-27父親自己寫的子女分割財產有效嗎
2020-12-23雇傭關系需要辭職嗎
2020-12-09房屋中介騙人有哪些手法
2021-01-30工廠集資房屬什么性質
2020-11-12違反約定一房多賣,一房多賣構成犯罪嗎
2021-02-06保密協議是否需要支付保密費
2020-12-09不滿半年被裁員要怎么補償
2020-12-14交通意外險何時不理賠
2021-02-27人身意外保險遺囑如何變更保險合同受益人
2020-11-13交通事故中一方逃逸保險公司怎么賠
2021-02-10董某患重大疾病,投保后保險條款不予理賠引爭議如何處理
2020-11-234s店強制買保險怎么辦
2021-01-16保險公司的業務流程有哪些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