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訴訟中,對于某些身份特殊的人涉及到案件中,且可能會影響案件的公正處理的時候,是不能參與案件的訴訟現場的,這個制度的建立是由自然公正的原則開始的,那么在刑事訴訟法中的回避是什么意思呢,我們通過下文來了解一下。
一、刑事訴訟法中的回避是什么意思
在刑事訴訟活動過程中,參與訴訟活動的當事人(即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發(fā)現負責本案的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以及翻譯人員、鑒定人員、書記員存在應當回避的情形而沒有自行回避的時候,可以依法向有關機關申請上述六種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訴訟活動。
二、回避的條件是什么
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回避的條件是:
(1)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近親屬的。
(2)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主要是指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或者他們的近親屬與本案處理結果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因而也可能影響案件客觀公正地審理..所以他們應當回避,不再參與案件的處理。
(3)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由于他們在案件中曾有過這樣的身份,執(zhí)行過或履行過一定的任務或義務,因而可能對整個案件或案件的某個事實已形成自己的看法。如果他們再以辦案人員的身份處理該案件,就有可能會影響案件事實的正確認定和公正處理,因而也應當回避。
(4)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會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所謂其他關系,是指近親屬關系和利害關系以外的某種關系,諸如交往密切的上下級關系、同學關系、朋友關系等等。另外,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重新審判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因此,曾是原合議庭成員的,在案件重新審理時,也應自行回避。
(5)接受當事人及其委托人的請客送禮,或違反規(guī)定會見當事人及其委托人的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也必須回避。如有上述情形,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都可提出申請回避。如遇駁回申請回避的決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通過上文對問題刑事訴訟法中的回避是什么意思的解答,我們可以知道參與訴訟的當事人因為特殊緣由,且對案件的公正處理可能會有影響的,可以依法申請相關人員不得參與案件的訴訟活動中,對于涉及案件的利害關系人員也應當自行回避案件的審理。
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
2020最新刑事訴訟法全文
刑事訴訟法解釋第155條規(guī)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爭議案件可以先予執(zhí)行嗎
2021-01-21房子是老人的名字動遷怎么辦
2021-03-03擔保人被強制執(zhí)行后如何追償
2020-11-28立約定金未簽訂合同可以返還嗎
2020-11-17簽訂廠房租賃合同時應該注意什么
2021-01-18剝奪政治權利的執(zhí)行時間怎么算
2021-03-15重傷二級走簡易程序需要開庭嗎
2020-12-19先予執(zhí)行要多久能下來
2021-01-09孩子商場受傷賠償有哪些相關內容
2020-12-07土地糾紛告狀村委會是民告官嗎
2021-02-20軟件偷偷打開攝像頭竊取用戶信息違法嗎
2020-11-22離職時單位要求簽保密協議合法嗎
2021-03-02合同爭議是否應該先仲裁再訴訟
2020-11-24雇人代班15天被除名
2021-02-2050萬重疾險一年多少錢
2020-12-07人身保險合同糾紛的解決途徑有哪些
2021-03-04某公司訴張某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
2021-02-27掛靠單位買保險,車主該向誰索賠
2021-02-10保險人在理賠時應注意什么
2021-01-30保險不能理賠可以起訴保險公司嗎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