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過失致人死亡罪是指因過失而致人死亡的行為。
立案標準
根據刑法第233條的規定,過失致人死亡的,應當立案。本罪是結果犯,行為人的過失行為必須造成他人死亡,才構成本罪,予以立案追究。于未造成他人死亡,不以本罪論處,但是,如果導致他人重傷,構成犯罪的,應當以過失人重傷罪立案偵查。
犯罪構成
犯罪主體
本罪的主體要件為一般主體,凡達到法定責任年齡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自然人不能成為本罪主體。首先,無論從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客觀行為,還是社會危害性上看,本罪均不是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其次,對過失致人死亡的結果的預見,要求行為人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和辨別能力。年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由于身心發育尚不成熟,知識水平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和認識能力、對自身行為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的識,都有一定局限性,所以,他們是限制行為能力責任能力人,因此,法律上不要求他們對過失行為負刑事責任。刑法第17條將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自然人應負刑事責任的犯罪中的“殺人罪”明確界定為“故意殺人罪”,其意在于此。
犯罪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生命權是自然人以其生命維持安全利益為內容的人格權,其神圣不可侵犯,已為憲法所確認。剝奪他人生命權的行為,無論是故意,還是過失,均具有社會危害性,應受刑法懲罰。
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過失,即行為人對其行為的結果抱有過失的心理狀態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行為人主觀上對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結果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應當預見是法律對行為人施某種有意識的行為時,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結果的主觀認識上的要求。根據一般人的能力和行為時的客觀條件,行為人能夠預見并防止危害結果的發生,只是因為疏忽大意才未能預見,以致發生嚴重危害結果,就應當對此結果負法律責任。過于自信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已經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這種結果的發生。由于行為人已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他人死的結果,進而產生了避免這種結果發生的責任,其卻沒有有效地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沒有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因此,行為人應對自己因主觀上的過于自信造成的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輕信能夠避免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是過于自信的失致人死亡區別于間接故意殺人的界限。
犯罪客觀方面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因過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為。構成本罪,客觀方面必同時具備以下三個要素:(1)客觀上必須發生致他人死亡的實際后果。這是本罪成立的前提。(2)行為人必須實施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在這里,行為人的行為可能是有意識的,或者說是故意的,但對致使他人死亡結果發生是沒有預見的,是過失。(3)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結果之間具有間接的因果聯系;即被害人的死亡是由于行為人的過失造成的。本罪屬結果犯,行為的故意并不影響其結果的過失。這點同有意識地實施故意剝奪他人生命行為的故意殺人罪不同。過失致人死亡行為可以分為作為的過失致人死亡行為和不作為的過失致人死亡行為兩種情況。從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之間必須具有間接的因果關系,被害人死亡是由于行為人的行為造成的。這里所說的死亡包括當場死亡和因傷勢重或者當時沒有救活的條件經搶救而死亡。否則行為人不應承擔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的過失行為致人重傷,但由于其他人為因素的介入(如醫師未予積極搶救或傷口處理不好而感染,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只應追究行為人過失重傷罪的刑事責任。
定罪標準
罪與非罪
一、疏忽大意的過失致人死亡與意外事件的界限。兩者的共同點在于:(1)客觀上行為人的行為都引起了他人死亡的結果;(2)主觀上行為人都沒有預見這種結果的發生。區分兩者的關鍵在于:要查明行為人在當時的情況下,對死亡結果的發生,是否應當預見,如果應當預見,如果是由于疏忽大意的過失而沒有預見,則屬于過失致人死亡。如果是由于不能預見的原因而引起死亡的,就是刑法上的意外事件,行為人對此不應負刑事責任。
二、本罪與涉及過失致人死亡的其他過失犯罪的界限。刑法所規定的其他犯罪中也有包含致人死亡的情況,僅就行為人的主觀意愿和行為結果來說,完全符合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構成條件。但是,由于主體要件的特定性、犯罪環境的特定性或者犯罪手段的特殊性,尤其是犯罪所侵犯的其他客體更為突出,所造成的后果更為嚴重,因此,在刑法上就分別規定了其他罪名,而把該罪同時也侵犯的他人的生命權規定為一個情節一并予以懲治,所以刑法第233條規定:“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边@表明刑法對包含致人死亡結果的某些過失犯罪,采取了特別規定優于普通規定的一般原則,有特別規定的從特別規定治罪。刑法另有規定的,如:刑法第115條第2款規定的失火、過失決水、過失爆炸、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中致人死亡的;第133條規定的交通肇事罪中致人死亡的;第119條規定的過失破壞交通工具等致人死亡的;第136條規定的危險物品肇事罪中致人死亡的;以及其他法律中規定的涉及致人死亡的犯罪等。一般言之,刑法特別規定的包含致人死亡結果的過失罪的社會危害性,均較普通的過失致人死亡罪的社會危害性相同或為大,因此,不論從法理上還是從立法者的立法意圖上說,都在法律條文中明確體現出對特殊犯罪的相同的或從重處罰。體現了我國刑法一貫堅持并于刑法第5條所明確規定的罪刑相適應的原則,并且有利于預防犯罪,有效地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
此罪與彼罪
一、本罪與故意殺人罪的界限。根據司法實踐經驗,區別過失致人死亡罪與故意殺人罪,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與間接故意殺人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是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他人死亡的結果,但憑借一定的自認為能夠免他人死亡的結果發生的因素,如行為人自身能力方面的技術、經驗、知識、體力等因素,或他人的行為預防措施,以及客觀條件或自然力方面的有利因素等,輕信他人死亡的結果不會發生;以致他人死亡的結果最終發生了。間接故意殺人,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他人死亡的結果,但對這種結果的發生采取聽之任之、有意放任的態度,從而導致他人死亡的行為,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與間接故意殺人的相似點在于:兩者都發生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行為人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他人死亡的結果,且都不希望這種結果發生。兩者的顯著區別在于:(1)在認識因素上,對他人死亡結果發生的主觀估計不同。二者雖然都是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使他人死亡,但間接故意殺人中行為人對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并未發生錯誤的認識和估計,因而在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即他人死亡結果發生的情下,行為人的主觀認識與客觀結果之間并未發生錯誤,主觀與客觀是一致的;而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中,行為人和主觀上認為,由于他的出身能力、技術、經驗以及些外部條件,實施行為時,他人死亡的結果可以避免,即對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的客觀事實發生了錯誤認識,在他人死亡結果發生的情況下,其主觀與客觀是不一致的。(2)在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區別。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與間接故意殺人中的行為人雖然都不希望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但深入考察,二者對他人死亡結果的態度是有明顯差別的。間接故意殺人的行為雖然不希望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但是對于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并不持有反對態度,而是聽之任之。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罪中、行為人不僅不希望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同時也不放任這結果發生,而是希望這種結果不要發生,希望避免這種結果發生,即排斥、反對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在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他人死亡結果情況下、行為人仍然相信能夠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并因而實施了該種行為。
2.過失致人死亡罪同“誤殺”的故意殺人行為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構成要求的是行為人對其行為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存有過失心理態度。在司法實踐中,不應將行為人在故意殺人中因打擊錯誤誤殺其“針對對象”(即行為人道求的殺害)以外之人的行為認定為過失的致人死亡罪。
3.、不作為致人死亡行為的定性。不作為致人死亡不僅可以成立故意殺人罪且也可以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于,行為人對其不作為行為導致他人死亡的結果是否具有故意心態,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在司法實踐,尤其要注意這樣二種情況,即:行為人先前意外地或過失地導致了他人死亡的危險,行為人能搶救而不搶救,放任他人死亡結果發生的,對行為人不應以過失致人死亡罪定性,更不能認為是意外事件而認定行為人無罪,而應對其以間接故意殺人罪追究刑事責任。其次,再從犯罪客觀方面來看,出于被告人的傷害行為造成了被害人可能死亡的危險狀態時,被告人就負有防止這種危害結果發生的特定義務但他基于上述心理因素,不僅不采取積極的搶救措施,反而一聲不吭甚至一走了之,從而導致了被害人因貽誤搶救時間而死亡。
4.過失致人死亡后,行為人為逃避罪責又將尸體誤為活人加以“殺害”以滅口的行為,不應只定過失致人死亡罪或故意殺人罪一罪,而應對行為人以過失致人死亡罪和故意殺人罪(對象不能犯未遂)定罪,實行數罪并罰。
二、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共同過失行為造成他人死亡結果時的刑事責任的確定。
刑法第25條第2款明確規定:“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币虼?,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共同過失行為致人死亡的刑事責任的確定應把握以下幾點:分清各過失行為人的責任大小。由于不存在共同過失犯罪,因此,也就無所謂主犯、從犯,對于幾個過失行為人的過失行為共同導致他人死亡結果的,應查明各過失行為人的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果關系,并據此確定確應承擔刑事責任的人各自的責任。確定各過失行為人的責任,必須遵循兩條原則:部分責任原則。因為各過失行為人的行為相互作用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結果,因此,不能要求某個過失行為人承擔全部責任。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每個過失行為所承擔的刑事責任之和,必須同所造成的他人死亡的刑事責任相對應,、因此每個過失行為人只能承擔造成他人死亡結果的部分責任。(2)作用分擔原則。從客觀實際出發,各過失行為人在對他人死亡結果所起的作用上,不會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必然存在對危害結果承擔不同的刑事責任的問題,這也是罪刑相適應原則的要求。由于過失犯罪中不存在主犯、從犯問題,所以,認定各過失行為人作用誰大誰小就成了正確確定其刑事責任的關鍵。司法人員必須根據有關案件事實,客觀地加以認定,才能做到罪責自負,罰當其罪。
三、過失致人死亡行為向故意殺人行為轉化的問題:(1)行為人過失致人重傷,客觀上被害人已經達到無法救治、必然死亡的程度,由于行為人誤認為只造了重傷,為逃避罪責而逃之夭夭,這種情況下,行為人基于過失行為而負有緊急搶救的義務,如果及時進行搶救,雖然被害人仍然死亡,行為人的行為屬于過失致人死亡罪。而行為人故意逃避搶救義務,主觀上放任被害人死亡結果的發生。因此行為人主觀心態和客觀行為均發生了由過失致人死亡罪向間接故意殺人罪的轉化,應以間接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2),行為人的過失行為,已經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其自己只認為被害人受了重傷并因怕被害人事后揭露其罪行,而故意實施殺害已經死亡的被害人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的對象認識錯誤,不影響其后面實施的故意殺人罪的構成,應對其以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量刑標準
犯本罪的
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
以上就是對過失致人死亡罪的詳細介紹。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涉外結婚證公證必須雙方嗎
2020-11-13車禍評殘九級怎么賠償
2021-03-16省高院有死刑復核權嗎
2021-03-22離婚后一方過度糾纏一方怎么辦
2021-01-24個人信用破產能出國嗎
2021-02-10雇傭關系能認工傷嗎
2021-03-21誰能申請訴前停止侵犯知識產權行為
2020-11-26試用期、服務期是如何確定的
2021-02-03車險索賠小技巧
2021-03-10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產品責任險條款
2020-11-21產品責任保險賠償處理
2021-02-09離婚時可供分割的財產險有哪些
2021-03-25限制保險人合同解除權如何被限制
2021-01-04人身保險合同的特別規定有哪些
2021-01-22酒后駕車致人死亡 保險公司應否擔責
2020-11-24《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中罰款5至30萬的情形
2021-01-25交通肇事司機逃逸保險公司可否拒賠
2021-03-01第三者強制責任保險的理賠原則
2020-12-18什么叫代理?
2021-02-16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什么
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