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犯罪預備犯可以怎么處罰?
我國刑法第22條第2款規定對于預備犯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同時考慮到犯罪預備行為畢竟尚未著手實行犯罪,還沒有實際造成社會危害,刑法又規定,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犯罪預備行為是為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犯罪預備形態則是犯罪行為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預備階段的停止形態。我國刑法理論一般認為,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根據,犯罪預備行為也有其犯罪構成,它是一種具備修正的構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態。這是追究犯罪預備行為的刑事責任的法理根據。犯罪預備行為雖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體,但已經使犯罪客體面臨即將實現的現實危險,因而同樣具有社會危害性。因此,犯罪預備行為同樣具有可罰性。
二、犯罪預備形態的主觀特征包括兩個方面:
(1)行為人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和目的,是為了順利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可見,預備犯的主觀方面既有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又具有進而著手實行和完成犯罪的意圖。但是后者尚未實際展開而只是在犯罪預備活動中間接地得到反映;而前者,即為了順利地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而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與目的,才是預備犯主觀方面主要的內容和特征所在。犯罪預備行為的發動、進行與完成,都是受此種目的的支配的。
(2)犯罪在實行行為尚未著手時停止下來,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即是被迫而非自愿在著手實行行為前停止犯罪。這是犯罪預備與犯罪預備階段中止的關鍵區別所在。所謂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足以阻礙行為人著手實行和完成犯罪的因素,如果該因素不足以阻礙行為人繼續著手實行犯罪的,行為人也認識到這一點的(排除行為人存在認識錯誤而構成犯罪預備的情形),應認定為犯罪預備階段中止。
對于犯罪預備行為的判斷應當在符合上述條件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認定,特別是有關犯罪預備行為的處罰和量刑情況,應當結合實際造成的犯罪事實來處理,另外,在犯罪預備的過程中及時停止的,或者由于其它原因造成犯罪事實不能實施的,可以認定為犯罪中止。
犯罪預備與犯罪未遂的區別是什么
犯罪預備量刑處罰是怎樣的
刑法中犯罪預備屬于犯罪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無效能調解嗎
2021-01-28房屋裝修合同容易出現糾紛的情況
2021-03-01建筑工程轉包違法嗎,轉包怎么處理
2021-02-13第三方環境保護監督實踐之相關法律分析
2020-12-02股權轉讓欠款如何起訴
2021-01-04解約定金指的是什么
2021-03-10工程款支付證書是什么,工程款支付證書怎樣寫
2021-02-22家暴離婚需要的證據有哪些
2021-01-15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可以申請再審嗎
2021-02-05工傷申請財產保全有必要嗎
2021-02-25放棄去世人的繼承權后有居住權嗎
2021-01-10超市顧客摔傷保潔公司賠償是怎樣的
2021-03-01買別人單位的集資房應注意什么
2020-12-07冒名頂替旅游出險 法庭判決保險公司輸了
2021-03-20無證駕駛中保險公司對人身傷亡的保險責任
2021-03-21事故保險理賠要幾天
2021-03-01保險中的多買與少買的含義
2021-02-03承包地可以隨便棄耕嗎,棄耕承包地的現象該怎樣處理
2021-02-10土地流轉是什么意思
2020-12-14樓房拆遷補償多長時間能拿到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