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犯罪預備犯可以怎么處罰?
我國刑法第22條第2款規定對于預備犯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同時考慮到犯罪預備行為畢竟尚未著手實行犯罪,還沒有實際造成社會危害,刑法又規定,對于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犯罪預備行為是為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犯罪預備形態則是犯罪行為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預備階段的停止形態。我國刑法理論一般認為,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根據,犯罪預備行為也有其犯罪構成,它是一種具備修正的構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態。這是追究犯罪預備行為的刑事責任的法理根據。犯罪預備行為雖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體,但已經使犯罪客體面臨即將實現的現實危險,因而同樣具有社會危害性。因此,犯罪預備行為同樣具有可罰性。
二、犯罪預備形態的主觀特征包括兩個方面:
(1)行為人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和目的,是為了順利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可見,預備犯的主觀方面既有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又具有進而著手實行和完成犯罪的意圖。但是后者尚未實際展開而只是在犯罪預備活動中間接地得到反映;而前者,即為了順利地著手實施和完成犯罪而進行犯罪預備活動的意圖與目的,才是預備犯主觀方面主要的內容和特征所在。犯罪預備行為的發動、進行與完成,都是受此種目的的支配的。
(2)犯罪在實行行為尚未著手時停止下來,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即是被迫而非自愿在著手實行行為前停止犯罪。這是犯罪預備與犯罪預備階段中止的關鍵區別所在。所謂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足以阻礙行為人著手實行和完成犯罪的因素,如果該因素不足以阻礙行為人繼續著手實行犯罪的,行為人也認識到這一點的(排除行為人存在認識錯誤而構成犯罪預備的情形),應認定為犯罪預備階段中止。
對于犯罪預備行為的判斷應當在符合上述條件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認定,特別是有關犯罪預備行為的處罰和量刑情況,應當結合實際造成的犯罪事實來處理,另外,在犯罪預備的過程中及時停止的,或者由于其它原因造成犯罪事實不能實施的,可以認定為犯罪中止。
犯罪預備與犯罪未遂的區別是什么
犯罪預備量刑處罰是怎樣的
刑法中犯罪預備屬于犯罪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聚眾斗毆罪無罪辯護詞
2021-01-30效力待定合同標的如何處理
2021-02-05交通局可以釣魚執法嗎
2020-11-07農民工工傷賠償主體
2021-01-07賣方贈與的產品有瑕疵是否需要承擔責任如何劃分
2021-03-06房屋贈與合同怎樣寫才生效
2021-01-22什么是交通事故傷殘鑒定
2021-02-13如何解讀構成合同詐騙罪
2021-03-16分公司簽定擔保合同有效嗎
2021-01-04輕微傷可以自訴嗎
2021-02-03學生在外面玩水死亡學校有責任嗎
2020-12-13找二手房中介怎么安全交易
2021-03-24找房屋中介要注意什么
2021-01-17實習期間公司解散需要賠償嗎
2021-02-13河南技校女生實習期間汞中毒賠償調解結案
2021-01-13觀察期間有工資嗎
2021-01-05人事糾紛屬勞動糾紛嗎
2021-02-06離婚訴訟中,以夫妻一方為被保險人的人壽保險應如何分割
2021-01-21意外保險條例的保障范圍
2021-03-24貿易保險之貨物運輸保險涉及的風險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