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取代人口,成為樓市資產泡沫化的首要因素。上半年人民幣貸款新增7.53萬億,同比多增近萬億,刷新2009年創下的半年新增貸款歷史紀錄。考慮地方債務置換,去年以來實際信貸增速為15%至17%,遠超13%的信貸增速目標。上半年,樓市資金面有四個數據值得關注,一是個人房貸占總貸款16.3%,創歷史新高,比去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二是全部新增貸款中,個人房貸占41.3%,為2011年至2015年平均值的兩倍,二季度占比更是超過50%;三是根據律霸網平臺監測,7月全國首套房平均利率4.44%,再創歷史新低;四是房企發行公司債4900億,達到去年的1.14倍,平均利率為5.09%,創歷史新低。
國企占用了相當數量的社會融資,但利潤連續17個月下滑(上半年利潤下滑8.5%),創連續負增長的歷史紀錄。上月政治局會議明確,深化國有企業和金融部門基礎性改革是去產能和去杠桿的關鍵。由此,信貸向消費領域轉移的趨勢會強化,即制造業“去杠桿”、個人消費領域“加杠桿”。同時,不良貸款已連續17個季度上升。借助地價房價上漲,銀行擴大地產領域貸款,不僅能做大正常貸款分母,降低短期不良資產率,還可穩定抵押物價值,延緩潛在不良貸款率的上升。
地方政府調控不力是樓市資產泡沫化的第二個因素。2014年確立因城施策的調控主題后,中央一直強調,地方要發揮調控主體責任。但面對房價地價暴漲,各地的調控政策仍不到位。例如,控制“地王”,由于一些地方不想失去可觀的土地出讓金,于是就出現了治標不治本的“熔斷”,無怪乎央媒屢屢發出“遏制地方政府炒地”的嚴厲措辭。再如,廈門房貸新政因行政損耗無疾而終、合肥限購難產等。另外,多次強調的“去庫存”與城鎮化結合,但一些地方以“去庫存”做大旗,將樓市刺激做到極致,而戶籍改革、公共服務均化等卻幾無進展。樓市在供給端沒有“做實”,在政策刺激下需求端膨脹,泡沫化就是唯一結局。
地方政府調控不力,背后的原因是,去年以來工業總產值、增加值近乎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營改增”等減稅又壓縮了地方財源,而“去產能”和積極財政政策下地方支出太多,收支缺口擴大。樓市繁榮能彌補財政收入,還能緩沖制造業疲軟和“去產能”沖擊,抹平工業投資下滑對固定資產投資的沖擊。目前,一些城市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在40%至80%,對樓市的依賴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近期,筆者調研某二線工業城市,盡管潛在庫存5年也消化不完,但仍在規劃大規模的商業中心、度假酒店。
購房“加杠桿”是樓市資產泡沫化的第三個因素。居民對未來通脹的預期很強烈,而房屋成本包括地價、建材、人工等,這些都按市場價格變動,決定了住房是對沖通脹的優選。加上通脹預期下儲蓄明顯縮水,未來不確定性支出、養老支出增加,儲蓄養老演變為“買房養老”。另外,房貸利率降至歷史最低,保值增值的買房讓杠桿最大化成為選擇,杠桿率(房貸余額/存量住房價值)由2014年的15%快速升至今年6月的近40%。而杠桿率快速攀升,往往是樓市泡沫化最重要的表征。
房企助推是樓市資產泡沫化的第四個因素。房企敢于賭“面粉貴過面包”的地王,就在于打造豪宅的運營模式。即便在規劃上對豪宅有限制,但房企可通過“拉高限低”,即做大普宅容積率、壓縮普宅空間,騰出更多用地做高溢價、低密度的別墅來規避。據易居研究院統計,上半年一線城市總價1000萬以上豪宅成交11620套,比已創歷史新高的去年上半年暴漲217%。而且,高價住宅已從一線城市蔓延到杭州、廈門、天津、南京、三亞等地,上半年這5個城市“5萬+”豪宅成交1055套,同比暴增了三倍以上。豪宅擠壓了普通住宅的空間,有效需求被擠出。更讓人憂慮的是,熱點城市“逢拍地、必地王”,豈不是未來新房將全面豪宅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上課期間老師訓學生出去跳樓身亡學校承擔什么責任
2021-03-07公司注冊資金要實繳嗎
2020-11-14自己貸款能用別人的抵押物嗎
2021-03-21行政處罰超過多長時間不再罰
2020-12-17個體戶與個人獨資企業的差異
2021-03-15違法行為人居住地管轄是怎么規定的
2021-03-13法定扶養義務是幾年
2021-01-24離婚集資房怎么分,離婚單位集資房如何分割?
2020-12-27請求排除妨害的前提是什么
2021-03-20什么是非法侵入住宅罪
2021-01-05農村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多少
2020-11-18公司注銷勞動合同是否自動終止
2020-12-28怎樣才能守法跳槽
2020-11-26調崗原因怎么寫
2021-03-01什么是以房養老
2021-01-24意外保險條例的保障范圍
2021-03-24飛機托運行李丟失如何賠償
2021-03-25哪些原則適用于人身保險合同
2020-11-11人身保險重復保險的賠償原則有哪些
2021-03-18車禍致殘的理賠項目有哪些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