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與間接故意殺人
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是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他人死亡的結果,但憑借一定的自認為能夠避免他人死亡的結果發生的因素,如行為人自身能力方面的技術、經驗、知識、體力等因素,或他人的行為預防措施,以及客觀條件或自然力方面的有利因素等,輕信他人死亡的結果不會發生,以致他人死亡的結果最終發生了。間接故意殺人,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他人死亡的結果,但對這種結果的發生采取聽之任之、有意放任的態度,從而導致他人死亡的行為,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與間接故意殺人的相似點在于:兩者都發生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行為人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他人死亡的結果,且都不希望這種結果發生。
過失致人死亡罪兩者的顯著區別在于:第一,在認識因素上,對他人死亡結果發生的主觀估計不同。二者雖然都是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使他人死亡,但間接故意殺人中行為人對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并未發生錯誤的認識和估計,因而在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即他人死亡結果發生的情況下,行為人的主觀認識與客觀結果之間并未發生錯誤,主觀與客觀是一致的;而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中,行為人和主觀上認為,由于他的出身能力、技術、經驗利及些外部條件,實施行為時,他人死亡的結果可以避免,即對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的客觀事實發生了錯誤認識,在他人死亡結果發生的情況下,其主觀與客觀是不一致的。
第二,在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區別。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與間接故意殺人中的行為人雖然都不希望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但深入考察,二者對他人死亡結果的態度是有明顯差別的。間接故意殺人的行為雖然不希望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但是對于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并不持有反對態度,而是聽之任之。過于自信的過失致人死亡罪中,行為人不僅不希望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同時也不放任這結果發生,而是希望這種結果不要發生,希望避免這種結果發生,即排斥、反對他人死亡結果的發生。在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他人死亡結果情況下、行為人仍然相信能夠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并因而實施了該種行為,
2、過失致人死亡罪同“誤殺”的故意殺人行為
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構成要求的是行為人對其行為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存有過失心理態度。在司法實踐中,不應將行為人在故意殺人中因打擊錯誤誤殺其“針對對象”(即行為人追求的殺害對象)以外之人的行為認定為過失的致人死亡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因生病不能履行合同算違約嗎
2021-02-24事實婚姻離婚孩子怎么處理
2021-01-22交通責任書下來對方不簽字怎么辦
2020-12-26警察對孕婦可以傳喚嗎
2021-01-13入贅者對岳父母是否有贍養義務
2020-12-13接管期限可以延期嗎
2020-11-08試用期15天沒工資合法嗎
2021-03-10實習期不給工資能告單位嗎
2020-12-15團體意外險和雇主責任險的區別是什么
2020-11-08雇主民事責任要如何認定
2021-01-26海上貨物運輸保險中的風險和損失案例分析
2021-01-30新車自燃廠家賠嗎
2021-02-11責任保險合同中仲裁條款效力
2020-12-23發生大地震造成人員死亡保險能賠償嗎
2020-12-26為父投保瞞病史 保險公司拒絕理賠獲法院支持
2020-11-30社會保險法第九條規定什么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2020-12-03交通肇事致死逃逸保險賠償嗎
2021-02-16暴雨致機動車發動機損壞保險公司能否拒賠
2021-03-23保險公司的押金會退還嗎
2021-01-14保險合同能否凍結
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