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作為犯罪的義務根據
不作為,作為危害行為的基本表現形式之一,其含義如何,刑法理論上眾說紛紜。筆者認為,不作為是指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特定法律義務(不僅僅是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并且能夠實行而不實行的行為。不作為犯罪,則是指以不作為形式實現的犯罪,即負有特定法律義務,能夠履行該義務,因而危害社會,依法應當受到刑法處罰的行為。作為義務是不作為犯罪的核心,反映了不作為犯罪的基本犯罪事實和構成要素基本特征。不作為犯罪的義務根據或來源有哪些?我國刑法學界存在諸多不同見解。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①三來源說。認為不作為特定義務的來源有:法律明文規定;職務或業務上的要求;行為人先前的行為。②四來源說。又有不同意見。有的認為應包括:法律明文規定的作為義務;職務或業務上要求的作為義務;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有的則以“合同簽定的義務”取代上述觀點中的“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③五來源說。認為作為義務的根據,依照我國的國情和刑法規定精神,可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法律上明文規定;職務上或業務上的要求;行為人的先行行為;自愿承擔的某種特定義務;在特殊場合下,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要求履行的特定義務。筆者認為,將“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要求履行的義務”視為作為義務,勢必無限制地擴大不作為犯罪的范圍,易與罪行法定相悖。
2、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成立之特殊條件
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的成立,須具備三方面的特殊條件:第一,行為人賦有作為義務。同其他不作為犯罪一樣,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的成立,其首要條件是作為義務的存在。這種義務,如上所述,包括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和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職務或業務上要求的義務。第二,行為人有履行義務的可能性,即行為人有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發生的能力。判斷行為人有無履行義務的可能性,應結合當時客觀環境,以行為人本人的能力為依據。第三,不履行義務即不作為的行為與他人的死亡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亦即如果行為人履行其作為義務,他人死亡的結果就可能避免。需要指出,不作為故意殺人罪的成立須具備上述三個條件,但并非所有不作為引起他人死亡,都應以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其原因在于:其一,不作為引起他人死亡的,如果行為人出于過失,只能定過失致人死亡罪或法律的另行規定。其二,有些不作為引起他人死亡的,并且行為人主觀上也有故意的,由于刑法的特別規定,對之亦不能定故意殺人罪。如綁架他人后,當被綁架人有危險時不予救治而放任死亡結果的發生,依刑法第239條仍定綁架罪。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行政復議申請人主體是否合格的案件分析
2021-01-29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規定
2020-12-31對被調查人采取留置措施,可以通知其家屬嗎
2021-01-01車輛追尾事故責任認定
2021-01-14離婚后能提出要贍養費嗎
2021-02-24以欺騙為前提的合同有效嗎
2020-11-12學生在校外發生事故學校有責任嗎
2020-11-28什么是回購房
2021-02-20怎么認定廠里違法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23施工工程糾紛屬于勞動仲裁管轄嗎
2021-02-06人身意外險可以抵扣嗎
2021-01-05飛機延誤后起飛前還可以購買航班延誤險嗎
2021-01-15國內運輸保險的保險范圍有哪些
2020-11-08失業保險基金數額如何確定
2021-02-24廠家倒閉車質保怎么處理
2020-12-13保險公司墊付方式是什么
2021-03-23保險合同有哪些法律特征
2021-01-04人壽保險索賠需經過哪些步驟
2021-03-11投保人投保后須知及注意事項
2021-01-06分紅險幫您巧理財
202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