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竊罪與詐騙罪有什么區別
盜竊罪與詐騙罪有明顯區別,這主要表現在客觀行為的本質特征上。
1、構成詐騙罪的核心條件是行為人以欺騙方法使受害人“自愿、主動”將財物交付給行為人
根據我國刑法第266條的規定和我國刑法學界的通說,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詐騙罪的客觀方面一般表現為先后有序的四個部分:(1)行為人實施詐騙行為;(2)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3)他人基于錯誤認識自愿處分財產;(4)行為人獲取財產或財產性利益。這四個行為具有一定的客觀邏輯順序,形成一個前后緊密相連的因果鎖鏈,環環相扣,前一行為是后一行為的原因,后一行為是前一行為的結果,循序漸進,因果分明,四個環節缺一不可,前后順序也不能顛倒,否則不能成立詐騙罪。
2、成立盜竊罪的關鍵是行為人“秘密竊取”受害人財物。盜竊罪客觀方面的行為特征,一般表現為秘密竊取財物的行為。秘密竊取是指犯罪行為人采取主觀上自認為不會被財物所有人、持有人或者經手人發覺的方法將公私財物據為己有,具體包括兩種情形,一是乘財物所有人、持有人或者經手人不在場時,將財物偷走;另一種是雖然財物所有人、持有人或者經手人等在場,但是犯罪行為人卻乘其不備進行偷竊。秘密竊取具有時間性要求,是就竊取財物當時而言的。秘密獲取只是竊取財物的直接手段,而不是概指整個盜竊過程的作案手段。
由此可見,區分盜竊罪與詐騙罪不能被犯罪行為的表象特征所迷惑,應抓住犯罪主行為的本質特征加以分析。不管行為人在犯罪過程中采用了哪一種或者哪幾種詐騙手段,只要該詐騙行為是為秘密竊取財物這一主行為制造機會、創造條件,在整個犯罪過程中處于次要地位,起輔助、準備作用,且受害人不是自愿交付財物,而是在自身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喪失對其財物的所有權的,就應根據犯罪主行為即秘密竊取行為的性質認定為盜竊罪,不能僅依據犯罪過程中存在詐騙行為即認定為詐騙罪。
以上便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這個問題的相關知識,相信大家通過以上知識都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您還遇到什么較為復雜的法律問題,歡迎登錄律霸網,向我們網站的進行律師在線咨詢,當然,您也可以選擇直接來電咨詢我們的客服人員。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股權眾籌融資是否涉嫌非法集資
2021-03-20如何注冊專利
2021-03-09夫妻抵押離婚后擔保失效嗎
2021-02-02是否能索要以往的贍養費
2021-01-17交通事故私了保險公司怎么陪
2021-03-22房屋中介合同違約金
2021-02-27勞動糾紛仲裁的手續有哪些
2021-01-13沒有終止合同單位停了五險一金怎么辦
2020-12-09航班取消有賠償嗎
2021-01-07外資保險公司可以經營大型商業風險業務嗎
2021-01-29保險代理人是否與保險公司構成勞動關系
2021-03-03超載多少保險拒賠
2021-03-02保險人可以解除保險合同的情形
2021-01-21集體土地承包年限是多久
2020-12-26什么叫土地承包經營權人
2020-11-18樓房多少年后必須拆除
2020-12-23拆遷安置房買賣最新政策是什么
2021-02-21企業拆遷如何賠償,如何賠償拆遷企業
2020-12-24集體土地住宅房屋拆遷補償方式有哪些
2020-12-31拆遷時,什么時候進行房屋評估
202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