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情況下,因道路交通事故受到人身損害的受害人,當然享有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
一般地說,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損害而承擔的賠償責任絕大部分屬于侵權責任,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于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的侵害,應當適用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制度的規定。誠然,《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對精神損害賠償沒有作出明確規定,但根據一般規定與特別規定不一致優先適用特別規定的法理原則,因道路交通事故受到人身損害主張賠償的,應當適用最高法院關于精神損賠的司法解釋。因此,那些認為因道路交通安全法對精神損賠沒作規定,受害人就不能主張精神損賠的說法,是明顯錯誤的。根據精神損害的一般理論,道路交通事故侵害公民的人身權,造成的公民生理、心理上的精神活動和公民維護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動的破壞,最終導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喪失和減損,故事故的加害人理應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二、認為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等同于精神損害撫慰金,是對有關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的錯誤理解。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規定:“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據此,有人形而上的理解為:侵權行為受害人取得的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就是一種精神損害撫慰金性質的賠償,故受害人再也不能另行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實際上,這是對該條規定的片面理解。因為,侵權而致人傷殘、死亡,該侵權行為給當事人造成的精神痛苦也必然遠勝于侵權致受害人輕微的人身傷害而感受到的精神痛苦。因此,給受輕傷害的受害人以精神損害賠償,而不給受重傷害的當事人以精神損害賠償,顯然不符合公正、公平的民法基本準則。至于因侵權行為而死亡、傷殘的當事人或其親屬因該侵權行為得到的死亡賠償金、傷殘賠償金,從本質上講,應當視為法律對受害人或其近親屬在受害人未傷殘或死亡的情況下可預期利益之保護,不宜將司法機關對受害人該預期利益之保護,視為精神損害賠償之替代。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指出,司法解釋對死亡賠償,從幾個方面作了調整:第一,合理界定死亡賠償的性質。民法理論認為,自然人的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受害人因侵權行為死亡后,其作為民事主體的資格已經消滅,因此,死亡受害人不能以主體資格主張民事權利;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是間接受害人,即死者近親屬。死者近親屬受到的損害有兩個方面,一是財產損害,按照過去的理論認為就是死者生前所扶養的人喪失生活供給來源所受損害,立法上叫做“被扶養人生活費”;二是非財產損害即精神損害,立法上稱為“死亡補償費”或者“死亡賠償金”,死亡賠償金的性質據此被認定為精神損害撫慰金。1994年5月12日八屆人大七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首次明確了死亡賠償金的內涵是對受害人收入損失的賠償。司法解釋據此將“死亡賠償金”界定為財產性質的收入損失賠償。
由此可見,死亡賠償金或殘疾賠償金是一種財產性質的收入損失賠償,而非精神損害性質的賠償,故認為死亡賠償金或殘疾賠償金等同于精神損害撫慰金,從而將其作為精神損害賠償之替代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所以,在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受害人及其親屬可以在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之外同時主張精神損害撫慰金,精神損害撫慰金與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是并列的賠償項目。
三、在事故肇事人被追究刑事責任之前,受害人仍應享有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
對于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中已經明確規定:“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中也明確指出:“對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此,交通事故受害人在交通肇事罪審理的同時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但是刑法作為公法,它所體現的對犯罪分子的懲罰功能和對被害人心理上一定程度的撫慰,與民法作為私法,對被害人人格利益的保護,通過經濟賠償得到撫慰是不能互相代替的。所以筆者認為,在肇事人因交通肇事罪被提起公訴之前,交通事故受害人完全可以單獨提起民事賠償訴訟而主張精神損害賠償,人民法院應予以受理。因為,我國刑事訴訟法與相關司法解釋并未對此作出禁止性規定,在司法實踐中也不乏這樣的操作。
綜上,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必須從程序上和實體上切實保障受害人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正確認識死亡賠償金或殘疾賠償金的財產賠償性質,厘清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賠償方式,堅決反對把死亡賠償金或殘疾賠償金與精神損害撫慰金混為一談而互為替代。以上就是律霸網小編對于該問題答案的整理,如果還有疑問,歡迎來律霸網進行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注銷后債權如何追
2020-11-11固定資產屬于可變現資產嗎
2020-12-01攝影公司用動漫圖片侵權嗎
2020-12-31交通事故索賠需提供哪些證據
2020-12-19違反交通法63條扣分嗎
2021-03-09拘傳的適用條件是什么
2021-02-02事實收養關系的解除
2020-12-06母親再婚后兒子去世能享受贍養費嗎
2020-12-10交通事故的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計算標準中的“上一年”指哪一年
2021-02-04交通事故訴訟請求怎么寫
2021-01-16職業病觀察期間是否還有工資
2021-02-18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第六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的通知
2021-02-16要約與要約邀請有哪些區別
2021-02-02離婚財產保全手續有哪些
2021-03-01民法建筑物區分所有權
2020-11-17房屋中介居間不成功能求償嗎
2021-01-15證明房款是誰付的,房子就是誰的嗎
2021-02-09在職期間是否有保密費和競業限制費
2021-01-13實習期的員工辭職書范文是怎樣的
2020-12-11正常離職后簽了保密協議有補償金嗎
2021-01-23